人物
專攻高精尖設備的“土專家”
——記神華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楊進京
上世紀90年代,神華準能公司創造了395B單臺電鏟年挖掘量1296萬立方米的全球最高紀錄。這一紀錄的創造與保持,離不開對該設備精心維護的煤炭機電專業專家楊進京。
楊進京,1963年1月出生,現任神華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煤炭機電專業專家,1983年畢業于遼寧阜新煤炭學校電氣自動化專業,1983年11月參加工作,曾任準格爾煤田建設籌備處機電安裝隊電工、準能公司黑岱溝露天煤礦采掘隊電工兼技術員、準能公司設備維修中心穿采車間電工兼主任工程師、準能公司設備維修中心副總工程師,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內蒙古自治區青年崗位能手、內蒙古自治區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鄂爾多斯市第二屆道德模范、神華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感動神華十大人物等。
從初出茅廬到專攻高精尖設備的“土專家”
1983年,畢業于遼寧阜新煤校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楊進京懷揣投身祖國礦山建設事業的激情,來到了滿目荒涼、溝壑縱橫的準格爾。面對美國BE公司生產的電鏟及代表世界一流露天采掘工藝水平、價值6.5億元人民幣的8750型吊斗鏟剝離系統,面對國外技術封鎖的層層壁壘,僅有技校文化水平的楊進京開始了近乎自虐的學習鉆研。他晚上自學英語專業課程,白天和老外跟班組裝設備,僅僅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內蒙古大學英語專業的學業,掃清了工作中語言不通這一攔路虎。他堅持與外方組裝人員一起干,以便隨時觀察記錄外方技術人員的工作過程。為此,他放棄了1820個節假日,常常加班到深夜。34年的現場摸爬滾打,34年的一線實踐,34年的苦心鉆研,使他對8類不同型號的電鏟性能和故障排除方法爛熟于心,在診治大型礦用采掘設備的“疑難雜癥”上練就了“395B電鏟頻燒IGBT問題的解決法”“495B電鏟主機自回故障快速檢修法”等絕招絕技,并被應用于礦山同類設備的維修中,為同類礦用采掘設備維修提供了技術參考和借鑒,他本人也被職工稱為專攻高精尖設備的“土專家”。

楊進京在檢修電鏟線路板
這就是楊進京,一位在關鍵時刻沖得上、拿得下的技術大拿。自1993年9月第一臺395B電鏟下坑作業起,楊進京解決準能公司兩礦坑下各類型采掘設備和其他輔助設備出現的重大電氣疑難故障不下1000起,使電鏟運行時間增加了30000多小時,創效益約1.5億元。僅在395B、495B以及WK系列等大型電鏟維修方面,他就累計義務加班7000多小時,修舊利廢、技改技革、維修創新40多項,節支增效近億元,打破了進口電鏟只靠外方人員調試的局面。
以匠心謀突破,為礦用設備維修提供中國方案
2004年,神華準能公司投資6.5億元人民幣,從美國比塞洛斯公司引入亞洲唯一一臺無齒輪驅動大型剝離設備8750-65型吊斗鏟。該吊斗鏟和495B電鏟作為主要的剝離、采掘設備,只要有故障,就要求檢修人員馬上到場,且必須在最短的時間恢復作業,否則,耽誤一小時損失就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一次,哈爾烏素露天煤礦7#495B電鏟突發AFE(整流再生單元)不能啟動故障,造成停產,同樣的故障也多次發生在吊斗鏟設備上。美國BE公司現場服務人員在坑下忙了兩天,只找到了導致這次故障的其中一個原因,其他原因是什么?怎么排除?卻無從下手。接到告急電話,還在外地開會的楊進京連夜趕回現場,在對設備電路板上密密麻麻的線路進行一番“望聞問切”后,綜合現場檢修人員和老外的檢測數據、情況分析,他將問題鎖定在了驅動電源狀態繼電器、設備停機繼電器、設備急停繼電器等繼電器的觸點上。整鏟25個繼電器,100對觸點,如何做到快速診斷?楊進京精心設計了三套檢修方案,對這100對觸點的工作狀態逐一進行檢測,找到了導致AFE不能啟動的最終原因。
像這樣的緊急救援,楊進京早已經習以為常。作為行業頂級電氣工程師,楊進京的目標不只是當個現場“救火隊長”,他把眼睛盯在了進口設備技術創新與國產化改造上,通過設計提供“中國式”電氣國產化改造方案,擺脫外國廠家的技術封鎖。
2013年初春的一個午后,沙塵暴刮得人睜不開眼睛。在神華準能黑岱溝露天礦采場的電鏟旁,忙活了近半個月的世界級電鏟電氣頂尖專家尼爾先生沮喪地聳聳肩,兩手一攤說:“I'm sorry, I can't help you to resolve this problem。”(對不起,我不能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離開洋專家,電鏟就不轉了?老外解決不了,咱們自己想辦法!”現場陪老外熬了半個月的楊進京瞪著布滿血絲的眼睛做出了決定。
“我們再也不能受制于洋專家了。”這是準能公司高層目睹了“洋專家”的傲慢與影響生產的現實做出的一項決定。楊進京勇挑重擔,組織帶領骨干技術人員,將近年來出現的典型電鏟疑難故障列為重點攻關項目,建立更加符合中國露天煤礦采掘設備實際的故障處理“大數據”,結合準能集團公司擁有的國內外各型電鏟變頻調速系統的特點,主導設計了395B電鏟電氣系統國產化改造項目具體方案,與中船712所合作制造,保證了主流電鏟設備電氣系統國產化改造項目順利完成。目前裝有該套國產化系統的395B電鏟在神華準能公司黑岱溝露天煤礦已運行一年有余,各項性能均滿足現場需求,其電氣所用部件價格便宜,極大地節省了設備運行、維修成本。
“勞模效應”點燃創新創效新引擎
“中國式”檢修的逐步成熟,讓楊進京和他的檢修團隊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遠的目標。
為了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楊進京充分發掘電鏟等煤炭采掘設備在修舊利廢、技術攻關、維修創新等方面的潛力,最大限度破解生產難題。在公司和上級工會的大力支持下,準能公司成立了楊進京勞模工作室。工作室成立至今,先后攻克了395BI電鏟IGBT頻繁燒毀故障,395B、495B電鏟主機自回故障,2800XP電鏟鏟斗墜落故障,WK-55電鏟提升逆變器過流故障,KY-250鉆機出現回轉系統過流故障等40余項困擾現場生產的技術難題,完成技術攻關、維修創新等60余項,累計節約成本9600多萬元。工作室成員劉勛被評為2014年“準能公司十大杰出青年”,工作室被命名為“神華集團勞模創新工作室”和“內蒙古自治區職工創新工作室”。
作為行業內有名的“大拿”,楊進京面對著很多誘惑與選擇:平朔煤炭公司曾邀請他去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工作,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北京辦事處特邀他去高就,都許以高薪,可他卻一一拒絕了。別人說他傻,他也承認自己迂腐,但他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他始終覺得,全國勞動模范、鄂爾多斯市愛崗敬業道德模范、“感動神華十大人物”、優秀技術人才……這些榮譽不是拿來當擺設、賺個人資本的,而是要發揮作用、創造價值的。
這就是楊進京,在煤炭行業一干就是34年,從一個書生氣十足的青年成長為一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電氣專家。現在,他依然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腳踏實地,為建設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供應商而努力拼搏、無私奉獻。
(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煤礦工作部供稿)

楊進京正在和工作室成員檢修339#5B電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