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樓,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是客家人在輾轉遷徙中,將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術發揚到極致的建筑。她以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結構精巧、內涵豐富著稱于世。永定現存土樓有20000多座,其中最古老的土樓迄今為止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2008年7月以永定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在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2011年8月,福建土樓永定景區榮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永定客家文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國文化多元發展的歷史進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習近平、胡錦濤、王岐山、賀國強、吳官正、尉建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考察,也吸引了海內外專家、學者慕名而來,無數社會各界人士和海外嘉賓爭睹風彩。
目前,永定土樓共開辟了五大旅游景區,分別是福建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福建土樓王景區、福建土樓溝景區、初溪土樓古村落景區及中川古村落景區。
有人說,看福建土樓沒到客家民俗文化村,那是白走一遭了,所以一定不要錯過這一永定土樓最大的景區。福建土樓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中國最美麗的鄉村—洪坑,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其結構最精巧、形式最多樣、內涵最豐富而著稱,是福建土樓的杰出代表。這里的土樓王子振成樓、五鳳樓經典福裕樓、宮殿式方樓奎聚樓、袖珍圓樓如升樓等各種風格各異的土樓依山傍水,巧奪天工。野碧風清山溝,古樸典雅的土樓,書寫著客家人田園牧歌的詩意。
土樓王子—振成樓
富麗堂皇的振成樓造型奇特,外有左右有對稱的半月形館相輔,遠看恰似一頂烏紗帽。主體是以我國神奇的八卦樓所布局,卦與卦之間設防火墻,萬一失火,只能燒一卦,不會蔓延。樓中樓是二層的磚木結構,內有石雕柱腳、木刻門面、琉璃瓦當和窗戶,二樓走廊是鑄鐵鑄成有梅蘭菊竹為圖案的欄桿,緊連著全樓中的中心大廳—樓中的重要活動中心場所,作議事廳、宴客廳,并可兼做戲臺,2014年央視春晚“明禮·筷子篇”曾取景于此。樓上觀戲臺上中間比兩旁高6寸,中間為客人座位、兩旁為主人座位,意味著客人比主人高一等,這也是客家好客的象征。
大廳墻壁上有不少名人和民國時期的名人名聯,其中有當時總統黎元洪為樓主人的題匾“里黨觀型”、“義行可風”、“義聲載道”等。大廳寬敞明亮、舒適宜人。其中有4根懷抱不過,兩丈余高的花崗巖大石柱拔地支撐。在當時地處交通不便的深山密林,又不可能有機械化的情況下,是如何運來的?又如何豎立起來的呢?現在仍然引起許多人的驚嘆!大廳天井中有兩個小型的花圃作點綴,更顯雅致。樓內的東西兩側設有兩口水井,也就是八卦圖中的陰陽二太極。令人費解的是,東西方兩口井水的水位高低不同,而且水溫也有所不同,但井水都清涼可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全樓設有三道大門,為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門板厚20厘米,配用0.5厘米的鋼板加固而成,門內墻中埋有30厘米方型門栓。大門一關,門栓一栓,樓內婦孺老幼便高枕無憂了。平時樓內居民皆從左右兩側門出入,東邊走地門,西邊走人門,天門則長年關閉,逢年過節或婚喪喜慶等重大節日才啟開。但一般客人來則一定要開中門迎接,有一規矩,一般客人開外環樓大門而內環環樓則不能開,從內環兩側門進入,內外兩道大門齊開時,則要七品以上的要員來到才啟開,是振成樓最隆重的歡迎儀式。
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筑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筑代表參加了美國洛杉磯世界建筑展覽會,引起了轟動。
整個洪坑村都是林氏家族的聚居地,振成樓是林氏十九代林在亭的后裔興建,林在亭因當時家境貧窮,生有三子。三兄弟艱苦創業、經營有方,終于成了大富翁。老大、老二相繼去世后,老三又想獨資興建一座工程浩大的土圓樓振成樓,因勞累過度,不幸病逝。為了繼承父志,老三次子林鴻超,是清末秀才(后為民國中央參議員),他一生研究易經,琴棋詩畫,無所不通,1912年親自設計并邀集了叔伯數兄弟合資共建振成樓。振成樓的樓名是紀念上代祖宗富成公、丕振公父子而命名的。因當時地處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時間,花費了8萬光洋才建造而成。
出資興教
客家人的傳統中讀書不是帶有功利性的,而是為了追求知識,即使在很貧窮的客家山區里也十分重視教育。在客家人的觀念里,學識淵博的人是最受尊重的。
兄弟們事業發達,首先想到的是教育事業,1903年老三在洪坑村頭獨資興建了一所古色古香、中西合璧式學校—日新學堂,當時汀州府府太爺張星炳為學堂題字—“林氏蒙學堂”,至今猶存。學堂門的對聯是:“訓蒙心存愛國,為學志在新民”。
福裕樓
公元1880年,林氏三兄弟耗資近20萬,經歷三年建造一座府第式土樓。該樓由三兄弟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外形像三座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按高中低三落、左中右三門三格布局,兄弟既可共居一樓,又可各自成一單元。既分又合,很有特色。樓門坪和圍墻用當地石材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福裕樓”里人才輩出。黎元洪任總統時,林鴻超為中央議員,其書畫、對聯很出名,“振成樓”對聯幾乎全是林鴻超一手之作。林鴻超的弟弟林亮之留學日本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擔任閩候、惠安、寧化縣縣長,解放前任永定中學校長多年,解放初期被評為開明人士。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永定客家土樓根源于中國古代生土建筑文化,經歷了從堡寨到民居,從無石基到有石基,先有方樓后有圓樓,進而方圓并存的演變過程。客家土樓與中原古老的居住模式有很深的淵源關系,無論是平面布局還是木構架結構,都深深留下了黃河、長江流域早期建筑的烙印。
永定土樓的建造與永定客家人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連。從現存的各姓氏族譜中可知,大多數的永定客家人是南宋、元、明三朝從寧化石壁村一帶入遷的。飽受戰亂饑荒、漂泊流離之苦的永定客家先民,選擇閩粵贛交界的山區作為安身立命之所,既要防御時常出沒的虎狼野豬、盜賊匪寇的侵擾,又要化解與土著居民的摩擦,聚族而居、集體防衛成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必然選擇。因此,他們傳承了中原古老的建筑技藝,建造起融居住防御于一體的“堡”、“寨”。至今永定縣許多村仍以“堡”命名,而“寨”則有三十多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長和安全防衛的需要,永定客家先民開始對“堡”、“寨”進行改造,減薄了墻體厚度,并在墻體里埋入杉樹枝或竹片作“墻骨”。經過一番改造,形成兩種不同形態的堅固、簡易、實用的主要住宅模式,即“一字形”和“口字形”土樓。“一字形”土樓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流域,土墻包圍著房間,樓內不開天井,這種“一字形”土樓明顯帶有“堡”、“寨”的影子;“口字形”土樓主要分布在金豐溪流域,中央辟為天井,供采光通風之需,并可作為公共活動場所,是中國傳統建筑四合院的一種變異形態,它吸納木構架屋的構筑方法,立柱架梁同外墻一起構筑房間,讓立柱分擔外墻的重量,把中國古代建筑的木構架技術與夯土建筑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改變了原來生土建筑或木構建筑低矮的缺陷,創造出建筑土木構架居宅的新技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