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武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高度,創立了新思想,確立了新方位,分析了新矛盾,提出了新方略,進行了新部署,明確了新要求,向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進行了總動員,再一次為人類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表明了中國決心、昭示了中國力量。十九大將文化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寫入了大會通過的新《黨章》,并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十九大報告在對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行了深刻闡述。
十九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論斷,講清了文化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自信提高到能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報告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出了科學界定,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個部分組成;明確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成和發展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源頭,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是熔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土壤;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是當代中國、當代中華民族的靈魂。
對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報告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指導思想。提出了“兩為雙百”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路徑,并且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等五個方面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從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這一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為我們創造中華民族文化的新輝煌確立了理論指南和行動綱領。為了實施好這一綱領,報告在這一部分末尾特別強調:“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這一宣言展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有的文化自信,突出強調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推進文化創新創造、推動文化發展進步的責任擔當。這些重大論述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深入研究、廣泛宣傳、積極實踐,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文化軟實力建設。
作為教育文化重鎮,高校肩負著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大使命。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支柱,高校文化影響和主導著社會文化發展方向。高校文化建設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加快高校文化建設,在增強自身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上對社會文化建設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對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多次提出明確要求,各高校也按照中央要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客觀講,由于種種原因,高校文化建設還依然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離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離辦人民滿意大學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還存在著高認同、低認知、淺踐行、難開放、弱引領等問題,比如思想認識不到位,陣地意識不強,重視程度不夠,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履責乏力;工作重點出現偏差,校園文化建設只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層面上,忽視了教師群體的主導作用,忽視了文化建設滲透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對外交流等各個方面,忽視了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內容。另外,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校園建筑布局、綠化美化、教學設施以及文化陣地雖然有明顯改善,但缺乏歷史積淀和文化特色,校際之間因學校層次、所在區域、資金政策扶持等原因存在不平衡、有差距甚至差距加大等現象。還有,在對外交流中重學術輕文化,在校園文化故事挖掘宣傳上重“高大上”、輕凡人小事,有脫離現實生活的傾向,甚至讓人感覺假大空、不真實等等,這些問題需要高度重視,逐步予以解決。當前,應努力在增強“八力”上下功夫。
一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文化建設全過程,引導廣大師生提升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不斷增強大學文化的政治定力。二要緊緊圍繞高校肩負的職能與使命,充分認識高校文化軟實力的強大功能與作用以及文化建設在學校教育事業發展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把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對學校規劃目標、發展戰略、校訓、校園精神、校風、教風、學風等核心價值理念和辦學追求進行與時俱進地凝練升華,不斷增強大學文化的凝聚力。三是努力建設一批政治明、素質高、品德好、業務精、能力強的“文化人”,激勵他們在教學科研、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中能夠自覺表現出具有時代特征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以高雅的行為文化不斷增強大學文化的感召力。四是注重創新,在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和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同時,以開放的視野擴大交流,互學互鑒,不斷賦予大學文化新的時代內容,增強大學文化的創造力。五是注重品牌效應,積極開展品牌性活動,挖掘學校辦學歷程中各個時期能夠反映學校精神風貌的典型人和事,在彰顯學校優勢特色中打造文化精品、樹立文化品牌,不斷增強大學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影響力。六要注重提高對外交流水平,完善交流機制,創新交流方式,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手段,不斷增強大學文化傳播力。七是注重挖掘素材,把“講故事”和“講道理”結合起來,通過生動的藝術作品聲情并茂地講述發生在學校的凡人小事,用大白話、大實話、俗文俚語來釋疑解惑,增強文化親和力。八是建立和完善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要求、體現學校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形成民主科學的決策體系和完備的運行規則,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按章辦事,不斷增強大學文化的執行保障力。
(作者為西安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