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 Borderless ·Interdisciplinary - Three Solo Exhibitions of Contemporary Art was grandly launched at Shanghai Duolun Museum of Modern Art on 1 July 2017. This exhibition is curated by the famous curator and artist Dino Tsai. Paintings, installations and video works of three artists from Chinas Taiwan and Japan will be on display. Since contemporary art has been approaching toward diversified forms and themes, its scope of art creation goes beyond sensory experience.
“當下·無界·跨域”——當代藝術三個展于2017年7月1日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由臺灣知名策展人、藝術家蔡志榮策劃,以三個展的形式分別呈現林霞、傅作新、清水峰子三位藝術家創作的裝置、繪畫和影像作品。
當代藝術趨向形式與題材多元化,其范疇已非僅視覺的感官經驗,藝術家個人觀念、經驗、形式、語言,等等,都體現辯證著其本體的演譯脈絡,通過不同的藝術實踐、媒材運用,驗證自我存在價值。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 (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在《迭奏曲》中提出“地下莖”的概念,除強調多樣性互動關系的橫向開放系統與當下跨界的現象吻合外,自我本體的獨特價值亦是無法被遮蔽。因此,在當下無界跨域的藝術氛圍里,著重本體個人的多元藝術實踐是當代藝術的核心。而將自我對生命體驗當成一種創作的媒介,即是以“我”為媒介進行藝術表現,將自我本體行為、經驗為縱向,時間、空間為橫向,由此交織當下藝術的組成元素。20世紀初期,未來主義(Futurism)藝術家首次提出復合媒材以及藝術創作中“行為”表現的可能性,俄羅斯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則將藝術活動延伸到劇場與街頭,通過實驗電影和舞臺表演等形式,藉人與舞臺裝置的結合而拓展了新的表演領域。德國包豪斯(Bauhaus)的實驗舞臺更整合物體、空間、人物動態、光等各種復合媒材,而將藝術形式推展至更多元的境域。
“當下·無界·跨域”三個展,即是藝術家面對環境流變,傳統道德價值觀崩解與再建構,而藉自我辯證藝術實踐方式所構筑的創作世界。藝術作品常被視為一種再現形式,再現性的事物(representation)是對客觀物體對象做再一次的呈現,經注入個人詮釋空間與語匯后所呈現出的新面貌。實際上,它隱含著一種被認為是這個印象所欲表達對象物之間的關系。于是,如何在此交錯復雜的復合體中,再次翻轉形式而以獨特的藝術價值和面貌的呈現,是藝術創作者關注之事。此展覽中,藝術家以自身身體當作創作的直接或間接媒介,通過身體所經歷的事件或自我身體所介入的行為,轉譯成一種語言符碼,通過此有形的符碼真切詮釋出藝術家抽象的內在風景。因此,這次策展探討全球化與尖端科技籠罩下的洲際間藝術流通后的異與同。
三位藝術家分別為留法的傅作新、來自日本卻留學中國大陸、臺灣的清水峰子和生于臺灣現旅居美國的林霞。他們有相似的背景、面對同等的環境考驗,精確而敏銳地藉作品反映時代變動,與信息化的符號、圖像的全球境遇現象,借用多元媒介、突出的藝術語言,完整體現全球化的當代藝術家的新潁感知與豐富的個人體驗,并藉由自我獨特語匯串連著本體與科技社會、全球化系統的關聯性。內容豐富精彩,形式多元前進,藝術家們所運用的多種視覺語言載體充分展現當代藝術家寬闊的創作視野。
傅作新的創作不斷淀積對母體文化的眷戀和異國的記憶片段,由此辯證、認證自我。近年更于藝術表現與思維層面的縫隙處行走,他試圖超越形式的宰割,從形象解體至意象寫意,自線條解放到無界。原本有形的樹林,在此僅余網狀性的“點”與厚涂的“面”,藝術家自身已隱藏于浪漫卻理性的繪畫語境之后,于是,一種理性的思維與情感的畫境在傅作新近期作品適切而生。
林霞運用視覺將人們熟知的器官藝術化。當聲音與凝視被限定在真實敘述物時,而這些“真實敘述物”又別于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體內器官,身為觀者的我們是成為觀看自我主體的他者,或是被他人窺視的主體呢?藉此思考:科技信息主導下的主體身體將會與客體的社會、和客體的他者存在何種關系?是疏離、緊密,或愈加孤立?
峰子“千字文”作品將傳統文化自平面推向錄像,有別于西方媒體元素和東方傳統表現,偌大篇幅的文字內容在壁上投影并旋轉著,頃刻間,具教化的字句似脫離僵化的教條,酣暢的書法線條在空間里展示著當代美學的造形知識,單純的書寫的線與空間的面構筑了感覺、經驗與思想等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生命內容。因此,當代影像與傳統的結合是藝術家視域的再現,藉由空間裝置確立作者和其文化主體場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