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寶龍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從2015年起,中國遭遇了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部分外資撤離,部分民企倒閉。近期美國又施行較大的降稅政策,包括日本、歐盟等主要貿易經濟體不按世貿規則約定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想方設法在貿易制度的執行和高科技出口方面對中國實施限制。在這種形勢下,我國需要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提升科研能力和科技實力,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培育新的國際市場,挖掘國內消費市場潛力。當前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決策,我們可與沿線國家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我們要自覺樹立國民責任意識,提升能力,主動擔責,共同攜手完成民族復興的偉業。
【關鍵詞】當前形勢; “一帶一路”;產業結構;國民責任
一、當前的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事業取得了蓬勃發展,綜合國力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從2015年起,中國遭遇了較大的資本外流,部分外企撤離中國,即使在貿易順差高達5000億美元之際,人民幣匯率仍承受著巨大貶值壓力,外匯儲備連續下降,這其中因美國的貨幣政策緊縮,美元加息導致其進入到強勢周期,我國經濟增長接近中等收入陷阱的邊緣,過去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無法為繼,嚴重的產能過剩造成實體經濟投資收益率降低,較大的房地產市場雖然帶動了傳統產能,但嚴重擠壓了多元經濟齊頭發展的機會,造成傳統落后產業野蠻增長,加之居民狂熱的房地產投資熱情形成了巨大的資產泡沫風險,在產業規模較大而科技含量偏低、稅率無法降低、投資回報性價比下降的大背景下,對資本的吸引力自然降低,形成資本套現撤離中國的情況發生。
4月26日,美國公布減稅方案,這次稅改是史無前例的,稅改計劃施行將對美國和全球大趨勢的演變具有巨大的影響,相對于中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就等于是掀起了一輪稅率戰。稅率戰和貿易戰一樣,沒有開打就已經勝負分明。貿易戰,中國必然是以大幅縮減對美貿易順差付出代價。而稅率戰,中國壓根就沒有降稅的空間和能力,因為中國高昂的管理成本需要高稅率支撐,土地財政的消失已經使得地方政府難以支撐,減稅空間幾乎沒有。稅率戰是一邊倒的戰役。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一針見血指出:“美國稅改將使部分無力搞稅收競爭的出口導向型國家直接受損。”中國采取的措施就是更大力度的資本管制,今后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將會受到影響,并更加嚴格地對企業進出口業務進行審查,杜絕資本管制下的虛假貿易。但在貿易戰的壓力下,擴大出口貿易是當務之急,這又如何能夠完全管制得住呢,如果出現流動性吃緊的征兆,則是“焦點時刻”臨近的標志,也是匯率出現巨變的征兆。
國際競爭的大格局中,日本和歐盟的實力不容小覷,這兩大經濟體在世貿體系中始終追隨著美國,對中國的市場有依賴,但在貿易制度的執行和高科技出口方面從來沒有給中國任何機會。但中國對這兩大經濟體的互存依賴度又無法脫離,只能通過國際合作、產業分工、人員交往、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斷深度融合,互相捆綁,以緩解美國的步步緊逼。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只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與其交往,甚至用高風險的投入去融合距離和文化的隔閡,從國際政治力量的爭取、自然資源的支撐等方面盡量規避風險,開疆拓土,與各國努力構建人類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竭盡所能維護世界的和平,保持與各國的穩定與發展關系。
二、優化產業結構
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國內產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發展遇到多重約束,被動接受外來壓力,卻無法改變舊有秩序,因此必須通過提升產業素質,升級置換和重組產業要素,形成新的產業結構,躋身高端市場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及領域,以滿足長遠發展要求。唯一出路就是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向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過程中盡快建立起適應未來發展的產業發展政策、有發言權的國際標準、屬于我們自己的生產技術體系、高效的管理體系和高科技產品,并創造出與其相適應的社會、人文和自然環境等。
加快產能轉型,應將依然可用的傳統產能在國內外設置梯級轉移方案和線路圖,將落后和淘汰產能在做好人員就業與安置保障工作的同時徹底關停,在有可能的條件下對部分落后產能進行技術更新和信息化、自動化改造后加以重新利用,在節約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綜合生產效率,或將過剩產能在進行生產線更新后向國外進行新的布局和配置,也可對有需求、有資源的欠發達國家進行無償援助式轉移。對普遍的和當前具有一定優勢的傳統工業、制造業加快向高端和智能化方向升級改造,延續營運壽期。對新研發的產品或專利,更要在轉化應用、創造實際效益過程中給予大力扶持和配套政策服務。加快政策研究和落實,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積極為企業轉型提供服務和幫助。探索中國國情體制下的可行性創新之路,搞活民營企業,在人才、資源和市場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導,減輕企業負擔,繁榮實體經濟和初創企業,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從口號變成現實和具體行動。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應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要發揮國家宏觀指導優勢,用市場和行政雙重手段力推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二是要時刻關注技術的先進性,掌握前沿科技訊息,加大研發的投入,推動產學研一體化;三是做好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將人才引進、培養、應用、流動等各環節疏通;四是充分推進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的發展,并將新技術應用到新產品上,樹立中國品牌和中國標準,擴大影響力;五是腳踏實地提升現有產品和產業鏈中的關鍵技術,總結經驗,傳承傳統,挖掘潛能,推陳出新。
三、把握“一帶一路”機遇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016年11 月17 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呼吁各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得到193 個會員國的一致贊同,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普遍支持。2017年5月中旬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既是對過去三年“一帶一路”成績的總結,更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朝著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即五通)的目標,盡快實現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全方位合作,共謀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次集體協商。endprint
“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構想,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和平發展夢想相連相通的具體實踐,是推動建設“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的重大探索和實踐。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互利共贏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從亞太經濟圈到歐洲經濟圈,穿越非洲、連接亞歐,涉及60多個國家,40多億人口,是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總額將達到19.6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38.9%。三年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一帶一路”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一是可以開拓和激活潛在的國際貿易、資源、消費市場,緩解現有市場對我國發展形成的掣肘和不確定性;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地區矛盾和沖突,將發展機遇優先擺到沿線國家面前,放下爭端,投入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貢獻;三是可將國內資源和成功的體制、技術優勢在最大范圍內投放到世界各地進行新的實踐、檢驗和發展,讓世界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四是可在沿線國家中進行資源整合及錯配,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合理的產業分工等,帶動就業,促進各國的經濟、技術水平的提升和融合,分享市場蛋糕;五是可將國內既有成熟的高科技產品和飽和產能向需求旺盛的國家和地區實施梯級轉移,通過生產要素的國際交流和統籌布局,加快國內傳統產能更新換代或升級改造;六是通過“五通”,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切實的國際安全環境,突破部分國家對我國的封鎖和遏制,瓦解敵對勢力合縱連橫對我國發展帶來的干擾,爭取較長和較廣的和平發展時間和空間;七是在聯合國體制框架下,發揮中國的作用和力量,提升國際發言權,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八是在最大范圍內和最短時間內讓世界再次認識中國,分享中國創造的新的文明成果,感受現代中國的智慧和力量;九是加快世界文明的融合,將國際上,特別是沿線國家的戰略規劃、發展成就、先進文化進行對接,形成新的合力和動力;十是在國內經濟動力不足,世界經濟依然困難之際,闖出一條“血路”,加快培育中國發展和國際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穩步實現國內“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人類文明攀升的新高峰,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
四、注重培養國民責任
國家興旺匹夫有責,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和近現代苦難歲月里,一批批志士仁人凝聚智慧和力量,用先進思想和熱血奮斗,鑄就了新中國誕生。在和平年代,無論國家發展到任何階段,我們都不應該只做旁觀者和受益者,更應該用我們的責任和熱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勤奮努力,共筑夢想。
國際風云變幻莫測,以習近平同志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在洞察國際、國內形勢之際,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和因應措施,在完善法律基礎上,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面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擺脫舊有體制束縛,通過轉內因增內功,化解外部壓力,戰勝各種挑戰。
在當前重大機遇期到來之際,各地區、各部門、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到機遇來之不易,良機不容錯失,要高度樹立大局意識,解放思想,借機發力,杜絕短視,放眼長遠,勇于擔當,敢于作為,全面落實中央的戰略部署,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發展只爭朝夕,創造良好的環境,為企業為人民服務。
各企業要樹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思想,敢于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去拼搏,練就出駕馭市場、乘風破浪的勇氣和能力,不斷攀登科技高地,做好技術儲備和人才儲備,為打造民族品牌、創造經濟與社會雙重價值練功、擔責、做貢獻。
作為普通公民,我們要主動樹立公民責任意識,保持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自覺維護國家穩定,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決策部署,一要加強對科學世界觀認識能力的培養,明辨形勢;二要不斷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提升自己,武裝自己;三要保持民族節氣,敢于擔責,勇于進取;四要牢記過去的苦難,勿忘國恥,勿忘初心;五要胸懷遠大理想,戒驕戒躁,堅定自信地在中國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國民素質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重要因素,國策之下公民的組織紀律性和個體行為、集體行為如何表現,都會影響到目標的實現,全民利益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相通的,我們應始終秉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一流業績”的理念,凝聚每一個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大膽探索和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力完成各項宏偉目標,在黨中央領導下,共同攜手去完成民族復興的偉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