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岫音 隋欣
摘 要 中韓兩國相鄰,文化交流甚密。兩國發(fā)展歷程的不同使藝術教育方面也呈現不同,尤其在音樂方面較為突出。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逐步增強,人們對藝術的需求越來越多,這也使得中國音樂教育需要不斷與時俱進。韓國的音樂普及度以及應用程度上都高于中國,本文通過對中韓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對比,希望可以使更多的音樂教育者找到音樂教育中新的突破口,從而使中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更上一層樓,能
自古以來,朝鮮半島的音樂與舞蹈就十分突出。唐代時期,高麗樂對中原音樂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時至今日,韓國依然是亞洲地區(qū)音樂藝術較為發(fā)達的國家,而我國與韓國在近代的歷史變革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可以通過對比使中國音樂教育合理借鑒以及進行本土化的改革,從而能夠讓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一、中韓音樂教育觀念的比較
任何事業(yè)之發(fā)展均由其主導思維確定,對于教育而言,一種教育的實施、進行與發(fā)展都是以其教育觀念為核心的展開。所謂教育觀,是一種對教育的普遍意識,是教育的進行一方對教育內容的態(tài)度。可以從這個角度看音樂教育,那么音樂教育觀就是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換句話說,也就是為什么要進行音樂教育。
中國的音樂教育方針是以專業(yè)音樂教育為主的教育觀,重視專業(yè)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忽視社會音樂教育。盡管多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各大院校一直高喊素質教育的口號,但其實在落實上并沒有明顯的改觀。大部分城市的中小學的音樂課至今仍常被文化課所代替,音樂副科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音樂的原因也是為了高考的加分。而且社會音樂教育的考級制度也較為生硬,其靈活程度不夠,也是應試教育在社會音樂教育上的一部分體現;而相對于專業(yè)音樂教育則不然,高校專業(yè)音樂教育一直保持高速發(fā)展的事態(tài),隨著專業(yè)音樂學習的需求增加,音樂特長生的比例也隨之上升,各大高校紛紛開設藝術系,以專業(yè)音樂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即便是專業(yè)音樂學習者的數量顯著提高,但沒有改變音樂教育的落腳點,因此這種情況其實對音樂教育真正的素質化全民化的意義不大。
而韓國音樂教育觀是社會化的,盡管音樂課在中國也被劃入九年義務教育,但兩者的行動方向明顯不同。由于對文化課的重視程度不同,在韓國人民心中,音樂課與文化課沒有明顯的差距,因此也不會因為文化課的學習時間讓孩子放棄音樂課的學習,這種教育觀下,在今天韓國幾乎80%的小學生都可以演奏樂器或進行正統的聲樂培養(yǎng)。由此看來,韓國音樂教育的教育觀以普及性和多元化為基準,這與中國的專業(yè)音樂教育不同。韓國音樂教育是以普及化全民化為目的,教育觀點的不同使得結果不同,專業(yè)化的音樂教育屏蔽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人才,今天我們看到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人并都是專業(yè)音樂學習出身,喜多郎從沒有受過音樂教育卻開創(chuàng)了新世紀音樂的先河,雅尼的專業(yè)也是心理學,正因為音樂的普及度使得這些人才能脫穎而出。
以普及為目的的韓國音樂教育使音樂能夠變成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僅僅將音樂視為一種消遣。盡管韓國的音樂與娛樂結合的十分緊密,但對于音樂教育來講,一方面這更有益于音樂的發(fā)展與進化,另一方面讓音樂回歸自由也是音樂本身的價值所在。
二、中韓中小學音樂教育重點的對比
中國音樂教育的方針以及策略已經經歷了數次改革,2011年又進行了重新的修訂。而西方音樂是當下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方向。在提倡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認識本土音樂文化的前提下了解世界音樂,是音樂人教育的重要趨勢,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必需課,新版中國音樂教育將重心轉移到了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這三個方面之中。人文性是音樂教育多樣化的體現,人文性的內容在教育時會從作品表達主題出發(fā),讓音樂學習變得更加立體,而不是僅針對于音樂本身,忽視了其承載的傳遞情感的意義。人文性的音樂教育內容使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以及內涵形成一個整體;審美性是從音樂欣賞角度出發(fā),一個人的審美是衡量其藝術思維程度的主要考量,審美從小抓起,也是十分必要的;再看實踐性,實踐是表達,音樂就是表達的藝術,只有審美沒有實踐的音樂課只能是音樂賞析課,而賞析與表達的結合才是教育的核心。
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內容從這三個側重點,重在對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進行了教育,是一種規(guī)范式的根基教育,音樂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外在的傳入,和內在的釋放。也就是欣賞和表達,音樂的欣賞和表達是對立統一的,感受和欣賞有無疑是音樂表達的基礎構成。那么對于培養(yǎng)學生審美來說,對音樂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聽覺的引領才是學習音樂的不二法門,其他的教材只是輔助手段,而且在欣賞中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建立獨立的思考方式,對于學生的成長也十分重要。欣賞也是一種對音樂內在感情的認知基礎,讓其能夠有自信的將音樂表現出來,無論演唱或演奏,這都符合國家整體素質教育方針。
韓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到2007年進行了七次改革,最近一次的教育方針強調了六點,分別是:
(1)強調音樂的角色和音樂教育的效果。
(2)追求適當的教育課程內容。(以適應兒童的發(fā)育特點,配置音樂課本的內容)
(3)為了提高傳統音樂的教育效率,尋求更加具體可行的教育方案。
(4)注重應用中心教育課程理論,強調實踐與生活的統一,將學校學習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
(5)接納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
(6)尊重學生的權利,強調學生的選擇權。①
上述第一點是對音樂教育強度和結果的強調,而這一點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音樂教育的規(guī)范與內容。這一條的方向其實省略了韓國音樂教育中的賞析、表演等元素;第二點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靈活措施,說明韓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充分從受教育者的角度進行考慮;第三點是對傳統音樂教育的強調,韓國單一民族,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十分重視,而且自古以來高麗樂也是亞洲民族音樂的佼佼者;第四點將學校的理論學校與生活結合,音樂終究是要回歸生活的,對生活中音樂實踐的強調標志著音樂教育是具有針對性的;第五點強調了音樂的包容,其實教育中的包容不僅是對于音樂,韓國文化娛樂近年來的發(fā)展使其成為了亞洲最大的文化輸出國。音樂教育的兼容性包含著對世界各個民族以及各個音樂風格的認知;第六點是在第三點基礎上的延伸,讓興趣來作為音樂學習的主導。endprint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兩國的音樂教育方向是相似的,但在層次上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重點的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與韓國六條方針在進程上差了一個維度。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三個特點是宏觀且籠統,并沒有具體的指向,而韓國的六條已經明確地指出了音樂教育的具體方向,充分說明韓國音樂教育相對于我國是更加完善。從教育的方式上看,重視個體的音樂應用,其實六條中的前兩條已經涵蓋了我國的教育側重點,并能夠讓音樂學以致用,我國的實踐性卻是舞臺式而非生活化自然化的。音樂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融會貫通音樂,不能進入生活中音樂的學習就沒有達到其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關于傳統音樂繼承與發(fā)展觀念的對比
根據上述韓國教育改革提出的第三點對傳統音樂的關注可以看到韓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始終關注著本土傳統音樂的教育。自1997年韓國的第七次音樂教育改革中就已經頒布了關于傳統音樂的教育方案:“理解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價值” ②,以至于在今天韓國音樂發(fā)展是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從流行音樂角度上看,韓國是整個亞洲娛樂文化的中心,毋庸置疑。在傳統音樂上伽倻琴、民族舞蹈等依然有著廣泛的受眾群體和傳承者。并且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方向看,依然是韓國未來重視的音樂教育方面。
在中國,盡管也十分注重傳統音樂教育,但從中小學的教育大綱中未有看到關于傳統音樂教育的具體方向,關于五聲調式以及工尺譜、琴譜等古代記譜與音律方式只有專業(yè)研究傳統音樂或相關器樂學習的學科才涉及。在大部分學校的音樂課堂上也很少看到關于民族器樂的學習,大都也是停留在賞析上,反倒是社會音樂教育擔負其民族音樂的發(fā)展,二胡熱與古箏熱等現象都是由于社會音樂多元化發(fā)展而興起的,但社會音樂教育體系從學術角度又并不科學和深入,大部分對民族音樂追求的都過于表面,不得精髓,以至于目前很多流派的民族音樂逐漸正在消失。
分析兩者在傳統音樂教育中的區(qū)別,可以發(fā)現差異因素有很多。主要原因首先經濟發(fā)展決定了韓國在藝術方面的領先,而且韓國融合性較強,能夠融合傳統與現代、娛樂與藝術。其次,韓國民族單一,這是國家能夠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原因。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而且分布與不同地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音樂,很難在整體進行各個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所以只能是各個地域安排自己的傳統音樂教育的側重點,但這就具有很大的難度,導致了中韓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元素的差異。
通過對中國中小學教育觀念、側重點以及傳統音樂傳承的對比,可以看到兩國之間的差距,這不僅是國家經濟發(fā)展情況與重視程度的問題,整個社會的需求與審美都決定了音樂教育的不同。我們離韓國的音樂教育還有一段距離,如今的信息時代讓使一切所需的信息都觸手可得,希望有關人士能夠重視起中小學音樂教育,借鑒韓國的教育側重點以及教育方式,使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更上一層樓。
注釋:
①張銀晶.中韓小學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比較分析及指導方案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2.
②1997 年12 月30 日韓國教育部制定第七次音樂課程改革方案.
參考文獻:
[1]綦春霞.數學比較教育[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
[2]史寧.中教育與數學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張銀晶.中韓小學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比較分析及指導方案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2.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