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成+王顯真
摘 要:青海五龍溝礦區的金礦床是我國典型的蝕變巖型金礦床,其金礦體前緣指示元素分別有As、Sb、Hg等,近礦指示元素分別有Au、Ag、cu等,尾暈指示元素分別有Bi、Mo、Mn、Co。本文主要探討研究通過構建金礦床深部盲礦預測構造疊加暈模型,進一步縮小、明確了深部盲礦靶位,使工作更為便利。
關鍵詞:青海五龍溝礦集區;金礦床深部;深部盲礦預測;構造疊加暈模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7.049
青海省五龍溝位于都蘭縣諾木洪鄉,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的東昆侖山中部北側的邊緣,金礦地處柴達木板塊南部邊緣,位于昆中巖漿雜巖帶之中,所以五龍溝礦床的地質特征為巖漿熱液脈型金礦,五龍溝金礦田是青海省五大重要金礦集區之一。
1 金礦床地質特征
五龍溝礦區出露的地層呈NW—SE向分布,分別為小廟組中元古代長城(Pt1J),中元古代邱古東溝組(Pt2-3qj),奧陶紀奇曼古組火山巖(OQb)。礦區巖漿活動劇烈,斷層結構復雜。三個延性韌性剪切帶構成了烏龍溝地區三個主要的控礦構造帶。五龍溝地區最大的一條含礦破碎蝕變帶為X1號礦帶,該礦區的金資源量達40余噸,約占整個礦田區已探明資源量的一半,主要由水閘東溝、黃龍溝、黑石溝3個金礦床自北西至南東構成,水閘東溝礦床主礦體為ZM5,黃龍溝礦床主礦體為LM8,黑石溝礦床主礦體為SM2,其中黃龍溝金礦床LM8已探明的金資源量約有20余噸左右,基本上占據深水潭礦區已探明的金資源量半數以上,目前為整個區內最大的金礦體。
黃龍溝金礦床露出地表的礦體長約750m,控制最大斜深約達670余米深,具探測估計整個礦體厚度范圍在0.84米至 40.94 米之間,整個礦體傾向為10。~210。,傾角為60。~85。,其主礦體多為復雜的不規則礦層,且包含有多條礦體分支,具有非常明顯的復合礦體地貌特征。礦體主要成分為花崗巖,此外含有少量的板巖、硅質板巖,據悉,該礦區的礦藏幾經侵蝕,主要有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硅化、高嶺土化等形式,其中有少量的鉛鋅礦化。
紅旗溝礦床位于東北翼,受NWW向的斷裂控制,以脈狀和透鏡狀處于脆性斷裂帶的上、下斷面處、彎道處、羽裂發育部及褶皺虛脫部位。
2 礦床地球化學特征
2.1 元素組合特征
五龍溝礦區的元素含量經相應檢測顯示,Au、Co、Cu、Mn、Ni、Pb、Ti、V、Zn、As、Sb、Bi、Hg、W、Mo、Ag、Sn、B等元素含量較高,能表現出異常特征;Au、Co、Cu、Ni、Pb、V、Zn、As、Sb、Bi、Hg、W、Mo、Ag、B等元素含量襯值大于2,已呈明顯異常特征;Au、Co、Cu、Ni、As、Sb、Bi、Hg、W、Mo等元素含量襯值大于4,已呈顯著異常特征。根據這組數據可判斷,五龍溝金礦田多元素組成比較復雜,變化、活動及形成過程也比較復雜。
2.2 元素相關特征
根據五龍溝金礦集中區主礦體18種元素R型聚類分析可見:在0.266相關水平上,Au與As、Sb為一群;在0.652相關水平上,Pb、zn與Ag為一群;在0.202相關水平上,Au與As、Sb、Pb、zn、Ag、Hg、Bi、Mn為一群,由此可見,中低溫、中高溫元素相關性均較好,而且兩類元素在空間上呈現分帶性。
3 五龍溝礦集區典型金礦床深部盲礦預測構造疊加暈模型
3.1 礦床構造疊加暈模式
(1)預測盲礦的最佳指示元素有:Au、As、 Sb、Hg、B、Ag、Cu、Pb、Zn、Bi、Mo、Mn、Co、Ni。前緣暈特征指示元素有:As、 Sb、Hg、B;近礦暈特征指示元素有:Au、Ag、Cu、 Pb、Zn;尾暈特征指示元素有:Mn、Co、Bi、Mo、Ni。
(2)構造疊加暈模式特點 LM8礦體賦礦構造帶呈向南東深部側伏趨勢,為Au及As、Sb、Hg、Ag、Cu、 Pb、zn等元素組合,礦床構造疊加暈模式在垂直縱投影方向上為側伏分布的串珠狀礦體。
3.2 盲礦預測的構造疊加暈標志
(1)前緣暈異常準則:當Au帶連續異常時,如果有前緣As、sb、Hg、B異常連續出現,尾暈元素Bi、Mo、Mn、Co、Ni異常弱,則證明深部有盲礦存在,當Pb、zn、cu異常時,可推測盲礦較富。
當Au以及前緣暈元素As、Sb、Hg、B異常低且較連續時, 預測盲礦可能較深。當Au、As、sb、Hg、B異常強且間斷出現,可推測200 m以內有不連續的小礦體存在。當Au異常只有外帶異常,Cu、Pb、Zn、Ag異常弱,As、Sb、Hg、B無異常或不連續外帶弱異常,而Bi、Mo、Mn、Co、Ni等尾暈元素異常強時,可推測深部無礦。
(2)前、尾暈共存:前、尾暈共存,可推測盲礦存在,若礦體中有前、尾暈共存,可推測礦體很深。
(3)前光暈強度的增強在垂直垂直投影圖中,沉積物的結構從軸向方向從前緣到頭部疊加到中間,下半部分到光暈的末端,弱點和那么強勁的變化趨勢,特別是在礦體末端的光暈和增強的情況下,可以推測有盲礦深。
4 深部盲礦預測結果
LM8礦體構造疊加暈特征顯示深處有礦熱液活動,由南東深部至北西淺部成礦,南東側伏處Au、As、Sb、Hg異常強,且Cu、Pb、Zn、Ag異常強,可預測礦體南東側伏的深部為盲礦。
5 結論
五龍溝金礦床有明顯的分帶規律,而且有最佳元素組合、前緣暈特征指示元素、尾暈特征指示元素指示盲礦存在,通過建立構造疊加暈深部盲礦預測模型,確定構造疊加暈標志和定位,這些數據為進一步深部探礦增儲提供了確切的保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省都蘭縣五龍溝地區紅旗溝一深水潭金礦區詳查報告[R].青海海東: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2010.
[2]禹斌,李惠,李德亮等.成礦區帶構造疊加暈研究及成礦預測[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3]李惠,張文華.大型、特大型金礦盲礦預測的原生疊加暈模型[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8:20-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