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偉
摘 要:本文對液氨合成裝置(本文僅包括原料氣凈化后的壓縮、合成、冷凍及儲存工序)各環節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了辨識分析,并從工程防護、工人個體勞保防護、應急防護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措施及對策。
關鍵詞:氨合成;職業危害因素;防護對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7.261
1 氨合成裝置存在的主要職業危害因素
液氨又稱為無水氨,是一種無色液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氨合成的主要原料為氮氣和氫氣,液氨合成是一種連續性很強、自動化程度很高的生產過程。原料氣經凈化系統脫除雜質氣體(主要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氫等)后需經過壓縮、合成、冷凍、儲存等工序方可得到需要的成品液氨,在以上工序中主要可產生氨、噪聲、高溫等職業危害因素,尤其是氨合成塔、廢熱鍋爐、氨冷器、氨分器、水冷器、熱交換器、冷交換器、氨壓縮冷凍機組、氮氫氣-循環氣壓縮機、液氨儲罐等主要設備,在防護措施不到位的情況下極易對工人造成急性或慢性傷害,尤其是氨屬于高毒物質,吸入高濃度的氨可直接影響肺毛細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腫,可誘發驚厥、抽搐、嗜睡、昏迷等意識障礙,個別病人吸入極濃的氨可發生呼吸心跳停止。
2 工程防護對策
(1)生產裝置應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工人以室內監盤為主,現場巡檢為輔,以減少工人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頻率;定期對高噪聲設備進行檢修和維護,提高設備傳動部件間的潤滑度,降低噪聲強度。
(2)生產廠房盡量采用露天框架或半敞開式廠房,確保自然通風條件良好,以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物質及時擴散,封閉廠房如壓縮廠房安裝機械排風設施進行排風,以防止有毒物質在廠房內積聚;主要設備、管道、法蘭、螺栓等使用耐高壓、耐腐蝕的材質,以確保在正常生產過程中不會出現跑冒滴漏;合成工序產生的馳放氣以及儲存工序產生的氣氨合理回收,避免直接排入大氣對人體造成傷害。
(3)主要產生噪聲的設備應選用低噪聲、低振動的設備;主要設備、管道合理布置,合理選擇支吊架形式,流速控制在設計范圍內,以保證氣流順暢,減少空氣動力性噪聲;氨壓縮冷凍機組、壓縮機等高噪聲設備應采用隔聲吸聲效果較好的設備外殼,設置獨立基礎、隔振墊以及周圍設置減振溝,放空管設置消聲器;生產廠房周圍應設置綠化帶,以起到較好的吸聲效果。
(4)可能產生高溫的氨合成塔、廢熱鍋爐、蒸汽管道等應設置保溫隔離層;工人相對集中的集控室設置空調進行防暑降溫;夏季高溫季節為工人提供解暑飲料、礦泉水、毛巾、風油精、藿香正氣水、仁丹等防暑降溫藥品。
3 個體勞保防護對策
參照《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GB/T11651-2008)等標準的要求,企業應為工人配備安全帽、防氨濾毒罐面罩、防化學品護目鏡、耳塞、帆布手套、勞保鞋、耐高溫手套等個體勞保用品,并監督其正確使用。勞保鞋建議選擇防砸、防穿刺、防靜電三合一勞保鞋;耳塞的SNR值應大于25dB(A)。
4 應急防護對策
(1)應急救援預案。企業應根據《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 29639-2013)的要求編制《職業危害事故應急預案》,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和設備。針對應急目標氨、高溫等制定專項應急救援預案,如氨中毒專項應急救援預案、高溫中暑專項應急救援預案等。
(2)應急救援設施。企業應設置風向標、淋浴洗眼器、氨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器、罐區圍堰等應急救援設施,具體設置要求如下:
1)風向標:設置在合成氨框架頂部、壓縮廠房頂部、液氨貯罐頂部等顯著位置,建議選用金屬材質;
2)淋浴洗眼器:距離危險源不超過15m,正常步伐10s內能到達,設置醒目標識、采取防凍措施;
3)罐區圍堰:圍堰整體應進行防滲漏處理,管道穿圍堰處采用非燃燒材料嚴密填實,圍堰有效容積應滿足設計規范要求;
4)液氨貯罐噴淋:在球罐上、中、下設置三圈多孔噴淋管,噴淋管距球面0.5m,可使水完全覆蓋球體以吸收事故時泄漏的氨氣;
5)氨有毒氣體報警儀:預警值為15mg/m3,報警值為30mg/m3,安裝位置為距離地面0.3-0.6m,設置于釋放源1m范圍之內;
6)此外還應設置急救藥箱、濾毒罐面罩(防氨)、正壓式空氣呼吸器、便攜式氨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儀、便攜式四合一氣體檢測報警儀(同時檢測空氣中氧氣、硫化氫、一氧化碳和可燃氣體濃度,具有聲光報警功能)等急救用品;
7)企業應設置緊急救援站,用于應急救援。緊急救援站最小使用面積以及站內應配備的救援物品見《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中的相關規定。
(3)應選擇附近的綜合性醫院作為企業的應急協作單位,以便在發生事故時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4)液氨充裝過程出現軟管爆裂及脫扣、充裝臂斷裂、連接法蘭呲開等情況大量泄漏時,工人應穿戴好防護用品站在上風口,立即關閉儲罐和槽車的切斷閥,同時撥打應急救援電話并向有關部門匯報,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在毒區處理時應有兩人以上進行,并先穿戴氨防護服,攜帶隔離式防毒面具后方可進入毒區;當大量泄漏影響周邊崗位和居民人身安全時,應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向上風向轉移。
參考文獻:
[1]GB/T11651-2008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S].
[2]GB/T29639-2013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S].
[3]GBZ1-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