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帶來了全新的智能制造時代,自動化人才是制造業升級的積極推動者。本文基于智能制造的內涵與要求,研究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如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備“智能制造素質”的高端“智能人才”。
關鍵詞:智能制造;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7.270
制造產業日新月異,技術更新速度令人咋舌,工業強國紛紛制定工業發展規劃。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日本的“再興戰略”,都是急于搶占制造技術的前列,以期在世界經濟發展浪潮中立于領先地位[1-2]。我國于2015年5月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它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這一切給制造類行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時帶來新的挑戰,對制造業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智能制造對自動化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其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不管是國際上的“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其本質都是“互聯網+制造業”的智能化生產,因此,未來制造業必將成為一項綜合應用各學科門類的前沿領域。
(1)交叉復合型人才將成為自動化人才培養的目標。高職院校自動化專業擔負著培養制造業生產一線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設備管理、技術支持等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互聯網和工業化高度融合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成為工業生產的特征,簡單的一線生產、操作將被機器代替,現場需要的員工將主要是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綜合信息處理能力的智能生產系統的管理者、協調者。因此需要員工懂業務、懂管理、懂專業知識、懂信息化技術。所以,智能制造工廠中自動化從業者將必須具備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智能感知技術、物聯網技術、虛擬技術等智能技術,具備人機交互工作能力、高端設備制造與操作能力、智能化生產過程處理能力的交叉復合型“智能人才”[3]。
(2)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員工適應企業需求的重要素質。衡量企業是否能長久發展和永續生存,必須觀察企業是否掌握該領域的前沿技術、裝備和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是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智能制造背景下,對員工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企業生產改型加快,技術、設備更新速度加快,員工必須實時跟進企業發展,具備隨時隨地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有創新、改革的能力,才能適應崗位能力不斷變化的需求,才能配合企業發展,也才能使員工本身在工業革命大潮中安身立命。
(3)國際化人才需求不斷增多。發達國家掌握著推動經濟發展的前沿技術和先進設備,在國際工業發展環境下,中國的企業必須具備跟蹤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的意識;同時,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下,大量的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大環境,也有大量國際化企業進入中國,國內外企業之間的貿易大量增加,需要有一批通曉國際規則、國際標準的自動化從業人才才能使企業在國際化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4]。
2 高職自動化專業“智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智能制造時代,技術更新速度更快,知識與技術不斷在重新組合,一勞永逸的員工已經越來越不可能,這就需要員工掌握更寬廣的知識面,面向復合的職業群,工作能力以職業群為基礎,具備大范圍的遷移能力,具備即插即用功能。很顯然學校與企業必須緊密結合才能將現場需求實時融入人才培養中,才能培養崗位適應能力強的員工。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從業人才是保障智能化生產設備正常、高效運行的關鍵,而校企合作緊密化才能使培養的人才與企業不脫節。
1)深化訂單培養,實現招生即招工。訂單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最有效、最有前景的校企合作雙贏模式。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應仔細分析《中國制造2025》對應的五大工程、十大領域,對接本地區裝備制造業重點產業,調整專業培養方向,以產教融合為平臺、以訂單培養為主要模式,開展校企合作,與合作企業共同研制招生與招工方案,實現招生及招工、入校及入廠、校企聯合培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共同參與實訓基地建設。
2)推行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采用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2014年8月教育部下發《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2015年推出試點企業8家,試點院校100所,旨在借鑒國外職業教育成功模式,提升我國技能人才培養水平,真正形成企業、院校順暢、共贏的合作模式。自動化專業應通過工學結合,形成雙主體育人模式,采用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企業師傅雙導師制度,在學生入學即簽訂指導協議,貫徹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雙主體育人機制。
(2)改革教學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自動化新技術的內涵,重新制定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智能制造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裝備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和智能制造的重要體現,智能制造裝備的九大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為:新型傳感技術、模塊化、嵌入式控制系統設計技術、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系統協同技術、故障診斷與健康維護技術、高可靠實時通信網絡技術、功能安全技術、特種工藝與精密制造技術、識別技術。對接湖南省區域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技術,著眼智能制造裝備,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將涉及以下內容:1)工業機器人技術;2)運動控制技術;3)檢測技術;4)機電一體化技術;5)通信技術;6)軟件技術;7)數據處理技術;8)信息管理技術;9)物聯網技術等。針對這些內容,可考慮加強或增設如下課程:
這些課程體現智能制造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為主線,培養交叉復合型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符合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3)建設產教融合實訓系統,促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研究智能化生產對自動化從業者在協同合作、人機交互工作、復雜系統過程智能化生產設計、維護、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技能要求,與企業深度合作建設智能控制“產教融合”實訓系統。校內建設企業生產線,將現場真實生產設備、真實生產流程移至校內實訓車間,實現實訓場所即真實現場,學生即員工的真實授課情境。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使教學與生產相互扶持,相互對接,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為培養準員工服務。
3 結束語
智能制造的發展對自動化專業從業人員從技術技能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索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工學結合、校企雙主體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時掌握智能化生產的技術內容與技能要求,重構課程體系,建設滿足學生技能培養的真實實踐環境,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保障人才培養不落伍,不脫節,為《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唐伶.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技能人才培養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6).
[2]孟春青.工業4.0時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09).
[3]吳曉蓓.中國制造2025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5(08).
[4]馬雁,劉恩專.中國制造2025視野下技能人才培養的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03).
作者簡介:劉小春(1973-),女,工程碩士,副教授,從事自動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