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致貧”,曾是一些大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沉重記憶。近日,國家醫保藥品談判準入結果塵埃落定,36種高價剛需藥進入醫保目錄乙類范圍,給患者帶來福音。
今年4月,人社部公布44個擬談判藥品名單。經過與相關企業談判,其中36個藥品談判成功,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藥品平均降幅達44%,最高降幅達70%。
人社部醫保司副司長顏清輝表示,高價剛需藥進入醫保藥品目錄,在顯著提高醫保用藥保障水平的同時,大幅降低了社會負擔,有效控制了基金支出,利于提高參保人員獲得感,也利于引導合理醫療行為、促進醫藥產業發展創新,基本實現醫保、企業、參保人“三贏”的目標。
資料顯示,醫保目錄藥品分為甲類和乙類。甲類藥品100%按比例報銷,不需患者自付;而乙類藥品需要患者部分自付,具體報銷比例根據各地政策和具體藥品有所不同。
此次36種高價剛需藥品被列入醫保目錄乙類范圍,藥品支付標準平均下降四成。
梳理發現,本次納入藥品乙類目錄的36種藥品包括31種西藥和5種中成藥,其中,抗腫瘤藥占據半壁江山。
西藥中,15種是腫瘤治療藥,覆蓋肺癌、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常見癌種,包括此前參保人員反映較多的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硼替佐米等腫瘤靶向藥,其他分別為治療心血管病、腎病、眼病、精神病、感染、糖尿病等藥品。中成藥中,3個是抗腫瘤藥,2個是心腦血管用藥。
吉林醫保局局長金華解釋說,進入醫保目錄乙類范圍,意味著患者只需自付一小部分,由醫保基金承擔大部分費用,同時談判達成的支付標準,使得藥品價格大幅下降,進一步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
以治療乳腺癌的曲妥珠單抗(赫賽汀)為例,此次談判降幅達69%,確定的支付標準為7600元,其中,醫保基金還將支付70%多的費用。此前,一支440毫克的曲妥珠單抗,售價為每支2萬多元,而乳腺癌病患一個治療周期至少需要注射14支該藥品,由于不在醫保目錄內,這部分費用需要全部自付,今后,患者在這種“救命藥”上的花費將大幅下降。
用有限的錢買到性價比最高的藥
事實上,這也是我國藥品醫保準入的首次國家談判。
此次談判廣受矚目的原因不僅在于醫保終于為高價藥開了口子,給患者帶來福利,更重要的在于,這次談判體現了國家藥品準入決策理念的變化——從粗放的經驗式向精細的循證式決策。
“醫保經辦機構作為代表參保人的‘團購者,發揮專業管理優勢,與藥品‘提供者通過協商談判,合理確定醫保支付標準。”復旦大學教授陳文將這場醫保經辦機構與藥品生產企業的價格談判,概括為“用有限的錢買到性價比最高的藥”。
那么,44個藥品的談判指導價,是如何最終敲定的呢?
“一是專利藥、創新藥或獨家品種;二是藥品優質、療效顯著、臨床必須;三是藥品價格及治療費用高。”金華將談判藥品的篩選標準總結為三方面。
據她介紹,完成談判藥品遴選后,談判設置了“企業申報”“專家評估”“價格談判”3個環節,申報、評估與談判3方相互獨立。
陳文分析稱,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遞交證據的渠道,用以證明其談判方案或出價的合理性,“讓企業主動參與其中,這在之前是沒有過的”;另一方面,引入國際上對醫保談判重要的技術支撐,從不同領域請來專家,分別從藥物經濟性和醫保基金承受能力兩方面展開評估測算,最后綜合兩組評估結果,確定醫保預期支付標準。
在陳文看來,此次談判的高成功率離不開程序設計和技術支撐上的創新與突破。而下一步需要論證的則是如何通過機制和制度支撐將談判常規化。
醫保將為患者合理選擇所需藥品
眾所周知,過往我國醫保目錄準入的方法是批量審核、專家投票的機制。每隔幾年,醫保會對上次準入審批后上市的新藥進行整體篩選和審核,并邀請專家投票,從而決定納入目錄的藥品名單。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造成了新藥數量多、醫保專業能力發揮有限等問題。
“在原來的政策框架下,藥品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填補臨床空白。而現在,醫保關注的不僅僅是臨床價值,還有經濟因素——要在社會經濟能力和患者經濟能力的可承受范圍內。”陳文指出,此次醫保目錄藥品談判傳遞出的新價值導向,將促使醫保部門、藥品生產者、醫生等多方發生角色轉變。
“醫保部門從原來的只是付費,變成要主動選擇并確定付費產品的價值、價格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合理性,無疑對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于藥品供應商而言,在社會經濟能力能承受的情況下,藥品才能納入醫保范圍,因此藥企的研發和產品上市的定價思路也需要及時調整。
而作為藥品處方者的醫生、用藥咨詢者的藥劑師,乃至患者的選擇思路也將發生切換,需要在藥品臨床價值與藥品經濟可承受能力的平衡中做出選擇。
想讓參保人切實享受醫保改革紅利,更重要的是政策如何落地。中國藥科大學教授丁錦希表示,未來需要考慮統籌地區政策與現有政策的兼容性,比如,如何實現與省級醫保目錄對接、與公立醫院集中采購體系銜接,理順社會藥房采購和配送渠道,解決門診起付線、封頂線和自付比例問題等。
在7月19日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延君表示,下一步將指導地方認真落實談判結果,保證這一惠民政策早日落地。
期待更多高價剛需藥進醫保
高價剛需藥,顧名思義,對患者而言意味著沒有多大的選擇余地,是“救命藥”,買不起也得買。而一旦將其納入醫保范疇就大不同了。首先,納入醫保目錄后可以醫保報銷。更重要的是,這些藥品的價格大幅下降,在明顯擴大保障范圍的同時,也有效地控制了醫保基金支出和社會醫藥費用負擔。
此外,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后的支付標準低于周邊國際市場價格,患者也不用再為了省錢到周邊國家和地區買藥了。
據悉,這是我國首次開展藥品目錄準入談判,可謂一次全新的嘗試。無論過程如何,結果是豐碩的。這既體現了有關部門和醫保經辦機構的工作力度和責任擔當,也說明應對高價剛需藥,為患者和醫保減負,不是沒有辦法,而是大有潛力可挖。期待有關部門及醫保經辦機構繼續作為,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在上述36種藥品之后,把更多的高價剛需藥納入醫保。
需要指出的是,通過準入談判,醫藥企業的藥品價格雖然大幅下降,但藥品納入目錄后將被更大范圍、更多數量地使用,這無疑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創新。既然有助于形成互惠互利的多贏局面,又何樂而不為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