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卿
所謂持續性房顫,就是患者平常基本上就是房顫心律了,做心電圖是房顫,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會見到24小時都是房顫,但是在藥物處理或者電復律后可以轉復為竇性心律。不同的患者轉復成功率不同,然后維持竇性心律的時間也各有不同,有些維持不了多久,很快就變成房顫,有些可能持續數個月甚至1年以上。那么對于這些患者,首要的就是要評估轉復為竇性心律的成功率和維持竇性心律的可能性,然后決定是否復律治療,這需要有經驗的心血管醫師進行評估。
心血管醫師在評估時通常會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1.基礎心臟疾病的控制情況
如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瓣膜狹窄,關閉不全,這些患者如果不接受手術,根治瓣膜病變,就很難維持竇性心律。病史越久,瓣膜病變越重,左房越大,就越難維持竇性。
2.出現房顫的時間
出現房顫的時間越短,越有可能轉為竇性,并且維持較長一段時間,反之成功幾率不大。左房的大小也是一個重要的評估指標,因為反復房顫發作會使左房增大,左房增大同時也是使房顫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這樣,房顫引起左房擴大,左房擴大使房顫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對于左房擴大已經很明顯的患者,房顫轉復并長時間維持竇性心律的可能性也不大。
還有其他一些指標,醫生會針對這些進行綜合評估,來估測這個患者將房顫轉復為竇性并長期維持的機會有多大,如果夠大,值得一試,我們會給這個患者一次復律的機會。如果估計成功率不高,那么就不考慮復律,治療的重點轉向控制心室率和抗凝。
在以前,我們心血管醫生有這樣一個看法,就是每個房顫患者,不管轉復的幾率有多大,都應該給他1次機會。就是說,不管如何,都轉復1次,能成功最好,不能成功就算了。現在的看法則有些不同。首先,對于轉復成功幾率大的患者,只要控制好了心室率,很多可以自己轉復為竇性;而對于成功幾率小的患者,純粹白費心機,而且增加風險和醫療費費用。第二,現在一些大規模臨床研究發現,對于這些持續性房顫患者,轉復治療和默認房顫存在而給予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療總的死亡率是一樣的,而且轉復治療組的患者就醫次數增加;由于反復轉復,心理負擔加重,醫療費用也相應增加。所以不如順其自然,能自然轉復最好,不能就控制心室率和抗凝。
除了持續性房顫,還有一種是永久性房顫,就是患者的房顫已經存在很久,已經接受過至少1次的轉復治療,但不能維持竇性心律,各種指標評估提示患者已經不可能轉復為竇性,這就叫做永久性房顫。對于永久性房顫,治療自然就放在控制心室率和抗凝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