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之所以比同時代許多人站得高些,看得遠些,從閱讀角度講,是因為他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擁有淵博的學問知識,二是注重閱讀“社會”這本更大更厚的“無字之書”,三是能夠把這兩方面所學融會貫通,把書讀“活”。
“出神入化”的讀書本事
讀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讀法和用法,在于是不是擁有從書本到實踐、從主觀到客觀進出自如和出神入化的本事。
毛澤東有這種本事。這來自他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來自他反對本本主義的照搬照套的讀法和用法。特別是在閱讀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著述時,毛澤東尤其強調結合中國的實際來讀。怎樣才能聯系實際,把“本本”讀“活”呢?毛澤東把他的方法概括為兩條,即讀書的時候一當“聯系員”,二當“評論員”。這是他1958年11月同陶魯笳等人談話時提出來的。
當“聯系員”,既要聯系書本也要聯系現實
一是把書中寫到的觀點主張、人物事件,同與這些觀點主張、人物事件有關的或對立的側面聯系起來思考和理解。例如,毛澤東讀《史記·高祖本紀》,不僅關注劉邦的內容,還聯系書中有關劉邦的對立面項羽的描寫來做比較,進而加深理解,由此得出“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的結論。
二是善于跳出書本,聯系現實來理解和發揮。毛澤東針對現實工作中存在分散主義、本位主義和有禁不止的情況,要求黨的領導干部讀《史記》時,要體會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善于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來的領導方法。
當“評論員”,就是對書中內容有自己的看法
所謂“評論員”,就是從自己的知識背景和實踐需要出發,對書本知識進行創造性的發揮和運用。毛澤東的讀書筆記和談話,常常體現出政治家的敏銳和見識。例如,他讀《徐霞客游記》和酈道元的《水經注》,關注的是兩位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才能寫出有所發現的“科學作品”;再如,毛澤東讀《老子》,說其中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一句是告誡人們分析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從這些評論,可以看出毛澤東是如何注重并善于從書本中讀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論的。
當“評論員”的閱讀方法,使毛澤東常常在書中見識到一般讀書人所難見到的精妙,發一般讀書人所難發的評論。諸如,他認為《水滸傳》里的“三打祝家莊”,反映了搞統一戰線的重要性;《紅樓夢》寫的是社會歷史甚至是階級斗爭等。這些評論,往往成為前人和今人所未曾言到的一家之言。
把書讀“活”,彰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讀書只有當“聯系員”,才能有所比較和分析,進而見人之未見;只有當“評論員”,才能有鑒別和主見,進而學以致用。兩者事實上互為一體。離開了“評論”的聯系,就缺乏靈魂;離開了“聯系”的評論,則失去基礎。
當“聯系員”和“評論員”的攻讀之法,彰顯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反映了毛澤東的讀書活動同客觀實踐的深刻關聯。這種關聯,激活了書本,讓一些“閑書”有用,“死書”變活;也激活了毛澤東的思考,使他常有新的思想收獲,進而在實踐中有新的運用和發揮。(文/陳晉 據《北京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