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霜 代汝永
用愛撐起一片藍天
雷雨霜 代汝永
綦江,地處渝南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山地農業大區。轄區內共有中小學校103所,其中農村寄宿制學校66所,在校學生9萬余人,其中6.8萬人生活在農村,留守兒童超過1.9萬人。
近年來,重慶市綦江區關工委堅持把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作為關工委工作的重要內容,采取多種舉措,對留守兒童開展關愛活動。
2010年中秋節,綦江區關工委組織區內留守兒童開展“我在綦城過中秋”活動,為了慰藉孩子們久違的親情,現場開通4部親情電話。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當第一個孩子撥通電話叫出第一聲“媽媽”,現場的孩子隨之哭成一片。這一幕,一直深深印在了區關工委主任楊昌茂的心里。“讓人感到特別心酸,骨肉親情始終是無法替代的。”楊昌茂說。于是,她下定決心,組織留守兒童到父母務工地探親,一解孩子們的思親之苦。
然而,要組織幾十個孩子異地探親談何容易。家長不認識,需要反復溝通;留守兒童數量多,購票困難;出行的工作環節多,安全壓力很大……這一切,都是擺在區關工委面前的難題。
但為了孩子們能與遠方的親人們團聚,區關工委還是一直堅持著。終于,經過半年多的精心籌備,探親之旅于第二年7月正式開始。看到孩子們一家人深情相擁、潸然淚下的感人場景,大家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一次,探親地點確定后,區關工委會第一時間請市關工委幫忙函告探親地關工委,并專程趕赴當地對接工作,落實接站、家長見面會場等相關事宜;留守兒童人數確定后,協調重慶火車北站集中購買火車票,為每一名孩子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為便于管理和確保飲食安全,每年都為孩子們準備統一的背包和著裝,制作標志
和吊牌,購買牛奶、水果、方便面等食品,并組織孩子們進行免費體檢;留守兒童集結后,工作人員認真核對信
息,完善交接手續,聯系入住酒店保證安全。
與此同時,探親之旅也得到了各界的傾情相助。重慶火車北站專門開辟綠色通道讓孩子們優先進站和上車,并騰出候車廳專供孩子們休息;火車上,列車長、乘務員不時到車廂噓寒問暖,安排餐車特別為孩子們制作飯菜,并不時到車廂巡查確保安全;探親地火車站開辟出站綠色通道、落實家長見面交接場所,幫助引導家長進站;安利重慶分公司和綦江本土愛心企業大力支持,為留守兒童探親活動提供資金保障……

孩子們在火車上玩游戲(圖/王京華)
這樣的大規模組織留守兒童異地探親活動,一堅持就是7年。7年里,探親活動的足跡遍布了廣東、浙江、云南、福建、北京、廣西和上海等地,先后帶著300余名留守兒童和8名空巢老人赴異地與親人團聚。
用心的堅持,換來的是一次次親人團聚、互訴思念的感人場景;用情的堅持,換來的是留守兒童與親人相見時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今后,還會有更多的留守兒童踏上開往遠方的火車,與日思夜想的親人團圓。
有人說,留守兒童就是“捧著錢罐子的精神孤兒”。留守兒童更需要關心和關愛,以責任感呼喚親情回歸本位,讓留守兒童得到照顧。區關工委主任楊昌茂說,孩子的父母沒在身邊,我們就發動愛心人士,給留守兒童當“代理家長”。
如今,區關工委已組建起由廣大五老以及黨政領導、機關干部、教師、村居(社區)干部共9800余人組成的“代理家長”隊伍,讓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情感上,得到了關愛。
與此同時,區關工委先后組織開展了“留守兒童愛心冬(夏)令營”“城鄉小朋友手拉手”“我到綦城過中秋——留守兒童中秋華強之旅”等一系列關愛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歡樂與感動中,感受身邊的親情,學會自強與感恩。
區關工委、教委、團委共同籌資在南州中學創辦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針對孩子中出現的青春期恐慌、考試焦慮,特別是留守兒童親情缺失造成的自閉心理等現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講座10余次,對近100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針對寒暑假留守兒童脫管和安全事故頻發的實際狀況,區關工委積極部署和組織指導,全區79個社區全部開展活動,并逐步向行政村拓展,每年參與活動的老同志、大學生村干部和返鄉大學生等達1200余名,每年參與活動的青少年近萬人。
此外,區關工委還援建留守兒童“愛心家園”5個,爭取市關工委、市慈善總會等為入住“家園”的孩子送上衣服、書包及慰問金,惠及上千名留守兒童。
幾年前,綦江不少農村孩子每天都需帶飯到校上課,早上來不及做菜,就帶點咸菜或前一天晚上的剩菜“湊合一下”,學校里沒有熱飯設備,午飯時老師會燒一壺開水幫他們把飯盒燙一下,但是多數時候飯還是涼的。綦江區政府和學校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作了不少努力,但家長們希望孩子在校不但能吃上熱飯菜,還能吃到衛生、營養的飯菜。
2011年,中國關工委為解決農村孩子吃飯營養、健康成長的問題,實施了“春苗營養計劃”,為農村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配備營養廚房,開展廚房管理員培訓,致力于貧困地區兒童的營養改善。
在這一背景下,區關工委抓住契機,在教育部門的密切配合下,價值400余萬元的82套“春苗營養廚房”設備分3批進入綦江。一個個“春苗營養廚房”如雨后春筍般在綦江的農村小學“安家落戶”,讓82所學校的近8萬名農村孩子吃上了營養衛生的熱飯菜。
如今,每到一所學校,整齊劃一的不銹鋼設備,整潔的廚房環境,成為一道靚麗風景。孩子們過去的咸菜、剩飯變成了學校提供的兩葷一素一湯的營養午餐。
為了進一步拓展“春苗營養計劃”和延伸中國關工委對綦江的這份大愛,全區又逐步推行“校園開心農場”建設,目前已有76所學校建成,配套10個大棚已經投入使用,聘請農技專家組成顧問團,編寫了《綦江區青少年農業技術指導手冊》。
留守兒童的成長需要關心、關愛和關注。綦江區關工委用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