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明珠
心血管有“十大怕”90%的人都不知道
文/戴明珠
我們都知道心血管疾病中比如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很高,那么如何防御這些健康大敵呢?對于疾病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我們來梳理一下心血管的“十怕”,盤點下這些90%的人都不知道的事兒。
研究統(tǒng)計顯示,愛發(fā)火、疑心重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比其他人高19%。此外,情緒激動會導致血壓驟然升高,進而促發(fā)心血管急癥發(fā)生。所以急脾氣的人應時常提醒自己遇事擺正心態(tài)。特別要提醒的是,老年人應避免容易導致情緒激動的活動,并每天測量血壓。
研究發(fā)現,嚴重抑郁者死于心臟病的幾率,至少是其他人的3倍。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增加了交感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的活性,增加了疾病風險。其實,排解不良情緒的方式有很多,諸如唱歌、跳舞、鍛煉等,多培養(yǎng)興趣愛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段時間人們熱議的話題集中在了長期加班工作導致的過勞死,實際上,經常疲勞是一種報警信號,它提醒機體已經超負荷了。因此,在身體喊累時,就應該停下來,調整工作節(jié)奏,注意足夠睡眠,不要給身心火上澆油。除了避免平時勞心勞力,還應注意不要因劇烈鍛煉身體而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損害。
古詩有云“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可見因悲傷而心碎并非是夸大形容。這種精神壓力可加快心率、升高血壓使血液變黏稠,加之睡眠不足、食欲不振,心臟病發(fā)作的風險就更高了。過度悲傷會讓心臟病發(fā)作的風險比平常增加20余倍。因此建議那些本身心臟就比較差的人,切勿過度悲傷。
飲食油膩的危害在于其可導致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增多,脂肪斑塊長期沉積在血管壁上,就會造成動脈硬化,損壞血管內皮,造成斑塊脫落引發(fā)血栓形成。煙草中的有害物質能促使血液形成凝塊,堵塞管腔致使血栓出現。酒精通過刺激神經加快血液循環(huán),心臟病患者若大量喝酒,易導致心臟病發(fā)作。因此,要做到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同時也要戒煙限酒,并科學服用通心絡膠囊,修復損傷血管內皮,清除血液中升高的脂質;同時對已形成的粥樣硬化斑塊可以起到穩(wěn)定或消融的作用,改善血管硬化,保護心腦血管健康。
美國《循環(huán)》雜志一項調查研究顯示,長期失眠會使心臟病風險增加45%,入睡困難的人其風險增加30%,睡醒后感覺身體未恢復的人增加27%。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如果睡眠有問題可千萬別認為是小事,也不要亂吃藥,應該咨詢醫(yī)生綜合調理。
人從靜態(tài)中突然發(fā)力會使血壓出現一過性增高,心臟病患者動作過猛或過快,輕者會導致心絞痛或心律失常,重者會誘發(fā)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因此,患有心臟病的人應特別注意:起夜時先平臥幾分鐘再下床;選擇散步溫和的有氧運動,切忌長跑、籃球等劇烈運動。
長期便秘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主要是因為低纖維飲食加運動量太少,而這樣的人往往又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等可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加上解大便過于用力會增加胸腔壓力,心臟回血量銳減,易引發(fā)心臟病發(fā)作。專家建議:便秘的人應該多喝水,多吃高纖維的果蔬、谷物等,并且配合有規(guī)律的運動,不要單純地依賴瀉藥來解決問題。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fā)期,氣溫每降低1℃,心臟病發(fā)病率就增加2%。而夏天同樣不能掉以輕心,室內外溫差過大,忽冷忽熱,很可能引發(fā)心肌缺血;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濕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常會有胸悶、氣短等不適之癥。專家建議:心臟病患者冬天外出一定要注重保暖;夏天不要貪冷飲食,控制好血壓、血糖,盡量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
很多心臟病發(fā)作癥狀并不明顯,臨床可見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fā)作約占冠心病的25%~30%,有癥狀時已有心梗的表現了。醫(yī)生提醒那些“隱性”的心臟病患者體檢是非常重要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發(fā)作”的危險人群,除了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guī)律的中青年人,還有一些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等,這些人應定期到醫(yī)院體檢,有問題及時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