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心平
食春卷 迎新春
文/季心平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寓意春天即將到來,萬物復蘇。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迄今為止已形成了多種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當然還有順應這個節氣的風俗食物,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時值立春,怎能不咬春。
“咬春”這個習俗,最早源于古人在立春這一天,采食蘿卜、姜、蔥等一些春天新萌發的辛味蔬菜,既讓身體順應天時,防時疫,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而后逐漸發展演化為立春食用春餅和春卷的食俗。
春餅和春卷同宗同源,都離不開薄面餅和應季的鮮蔬,北方多數地方,包括江南一些地方,立春吃春餅或春卷,多要做合菜,而且此合菜里講究要有豆芽和韭菜,意為“如意、長久”,取了個非常好的意頭。
細究起來,春餅和春卷還是有點區別的。二者雖說都是以薄面餅卷菜吃,但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春卷皮則是用加了鹽,并經過發酵的有彈性的面,在平底鍋上點攤而成,所以皮比春餅要薄,要筋道。而且,春餅大多不炸,直接卷菜食用;而春卷則多是油炸而成。從出現的先后順序上看,應該是先有春餅,后來才發展出更為精致的春卷。
春卷和春餅一樣,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逐漸演變而成的。春盤始于晉代,初名五辛盤。即在盤中盛上五種帶有辛辣味的蔬菜,作為涼菜食用。晉代《風土記》中說“元日造五辛盤”,“五辛所以發五臟氣,即蔥、蒜、韭菜、蕓薹、胡荽是也”,也就是現在的蔥、蒜、韭菜、油菜、香菜。
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按照中醫的觀點,用五辛來疏通臟氣、發散邪氣,對于養陽和調動機體正氣、保證機體健康、季節性防疫,都是有積極作用的。到了唐宋時期,這種食俗更為盛行,人們還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菜品,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金雞玉燕”,用面粉制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一并食用,并名之曰“春盤”。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的這一生活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吃春盤成了一種形式,所食內容逐漸發生著變化。
至遲到元代,已有關于包餡油炸的春卷記載。元代無名氏編撰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干柿、熟藕、銀杏、熟栗、芭欖仁,以上除栗黃片切外皆細切,用蜜、糖霜,加碎羊肉、姜末、鹽、蔥調和做餡,卷入煎餅,油焯過。”這就是早期的春卷制法。明代食譜《易牙遺意》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清代已出現春卷之名,而且有三種制法,既包餡(咸、甜均有)又有卷,是典型的春卷形狀及制法,與今日之春卷極為相近。
隨著烹調技術的進步和提高,春餅最終過渡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這時它不僅是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春卷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制作春卷,一般要經過制皮、調餡、包餡、炸制4道工序。其具體制作方法為:面粉和成漿狀,加鹽和油少許,朝一個方向徹底攪拌均勻后,醒2小時。將面糊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制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餡,卷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面糊粘住,用微火油炸至金黃色。春卷皮薄酥脆,餡心香軟,別具風味,是春季的時令佳品,又稱為”炸春”。春卷皮一般多用小麥面粉,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于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筍絲、肉絲、蝦肉、海米、海蠣或豆沙、水果等。餡心可葷可素,可咸可甜。著名品種有韭菜肉絲春卷、薺菜春卷、豆沙春卷等。
春卷發展到今天,已經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了,盡管統稱為“春卷”,但不同地區的春卷往往結合當地的食材和口味,形成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小吃。從地域來分,上海的和四川的,廣東的和北京的,已經大相徑庭;還有東南亞風味的,如越南的以米粉薄餅包了生食的和泰國那種只有拇指粗的蝦春卷。春卷的款式繁多,餡料更是靈活多變,成為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人們吃春卷也不再局限于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
春卷味道鮮美,富有營養。從現代營養學觀點來看,春卷食材取自天然應時的糧蔬,可葷可素,符合食物多樣化、葷素搭配、色彩搭配、性味搭配的膳食要求,四季皆宜食用。因卷入的餡料不同,營養成分也有所不同。不過由于春卷是煎炸食品,其所含油脂量及熱量偏高,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