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絲斯
帶你了解中國傳統手工藝
——根雕藝術
文/湯絲斯

根雕,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在中國古代,古人不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貝殼等物制作裝飾品,同時也采用樹根或竹根制作裝飾品。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戰國時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為鎮墓獸的這件根雕作品,虎頭龍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蟬等紋樣,富有動勢,顯示出兩千三百多年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根雕藝術品已達到了自然形態和人工雕琢巧妙結合的水平。
西漢時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彎曲的形態制作拐杖。
隋、唐以后,根雕不僅在民間普遍流傳,同時也得到皇室貴族的青睞。據《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嘗取松樛枝以隱背,名曰‘養和’,后得如龍形者,因以獻帝,四方爭效之。”說的是唐時鄴官李泌采用天然樹根,制作龍形抓背獻給皇帝一事。韓愈在《題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的詩句。詩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視作“神佛”形象的根藝作品。
宋、元時期,根的藝術不僅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發展,同時還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在中國的一些石窟和廟宇內,仍然保存著根雕的佛像。明清兩代,根雕技藝已趨成熟。
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稱的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根藝家們不僅利用木、竹根創作出供人欣賞的擺設,而且還雕刻具有實用價值的家具及其他實用品。從明代蘇州畫家仇英繪制的《金古圖》《桃李園圖》《賺蘭亭》等畫中,可觀賞到畫家細致描繪的樹根太師椅、樹根拐杖等多種根雕藝術品。明代謝肇淛著的《五雜俎》中記載:“吳中以枯木根作禪椅,蓋本于此。”這證明吳地當時根藝制作的水平已有所發展。
不過,從民國時期開始,根藝制作和生產日漸衰落,許多藝人改行或轉業,根雕技藝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但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20世紀70年代末,根藝在中國復蘇并發展,從事根藝創作的藝人眾多。1980年后,隨著蘇派盆景的發展,帶動了蘇州的“根藝熱”,出現了一批從事根藝創作的專家和能手,并相應建立了根藝研究和創作的學術團體——蘇州市根雕藝術研究會和蘇州市職工根藝研究會,開展各項根藝研究的學術、創作和展覽活動。
近幾年,在根藝創作上發揚吳文化的傳統,產生了一批具有精、細、雅、奇為特色的根雕藝術作品,如方建慶的《草枯鷹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繡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騰》;張克儉的《頭像》《風采》;王良的《婆娑弧影》《臨寒獨放》等,都曾獲過全國和省級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