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翰昶
洄溪靈胎徐大椿
文/王翰昶

清代名醫徐靈胎自幼聰穎過人,瀟灑倜儻。他20歲中秀才,熟讀五經。他曾在一次歲考試卷上題詩:“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鱗逐隊游。”成年后,幾個弟弟先后病死,他父親也哀傷過度而死,幾年之內,家中喪事不斷,最后僅剩他獨奉老母,于是他發憤棄儒攻醫,博覽醫書,深究醫理,成一代名醫,醫界素重師承,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而徐靈胎全憑自學,卓然名家。
徐靈胎家道富庶,行醫并不為求生計,又無世俗功名心,故人也多禮敬三分,不敢僅以醫者視之。蘇州有個楊姓者,因為偷用家里一筆錢,被他父親打罵一頓,郁怒之下,成病臥床,后被醫者誤治,等到徐靈胎入視,已經“身強如尸”,身體都硬了,徐靈胎笑言此病可治,其父愿送千金為酬。徐靈胎開方用藥,“三日而能言,五日而能坐,一月而行動如常”。后來說起醫酬之事,徐靈胎說你把藥錢給我就行了,病家問藥費幾何,徐靈胎說藥為蘿卜子,八文錢,一笑了之。
乾隆二十五年九月,大學士蔣溥痛,京師群醫束手,刑部尚書秦蕙田薦徐靈胎,乾隆帝御詔親征,恰逢徐靈胎有病未及時成行。次年徐靈胎病體稍痊,地方官吏又不斷促請,乃奉旨進京。一見蔣溥,已病入膏肓,乾隆帝親自召見詢問病情。徐靈胎直言,病已不治,死期當在七日之內,其后果然。乾隆帝對徐靈胎極為贊賞,以為“學問既優,人亦誠實”,有意留在京中為太醫,但徐靈胎以老病堅辭。乾隆三十六年,靈胎御召進京而病逝。這位名副其實的“靈胎”者,即是洄溪老人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業,字靈胎,晚年自稱洄溪老人,吳江(今屬江蘇)人,清代著名醫學家:他少年習儒,鉆研經學,攻學水利之術:愛好道家學術,通曉天文、地理、音律、技擊等;因家人有誤于醫者,遂于20歲始習岐黃。徐大椿從學于名醫周意庭,博覽方書,精研醫理,乾隆二十六年(1761)及三十六年,分別兩次應召入官治病,御贈儒林郎。時值昆山大疫,“死者數萬人”,徐氏前往視察,救人無數,名震江南。徐氏擅治奇癥痼疾,每奏捷效,時人視為“神醫”。徐靈胎晚年筑室于吳山畫眉泉,著書立說。
徐氏平生著述甚富,主要有《難經經釋》《蘭臺軌范》《慎疾芻言》《洄溪醫案》《醫學源流論》《傷寒類方》《醫貫砭》等。徐氏臨床重視火熱之病因,指出“滋陰以治虛火,苦寒以治實火”的治則。徐氏精于辨證論治,重視臟腑經絡,同中辨異,理論方藥一線貫通,長于內外諸科,尤擅治奇癥痼疾,每奏捷效,并對天文、歷算、史地、音律、兵法、水利等有一定研究。
余藏有一套清光緒二十九年版本的《徐靈胎醫學全書》,終日研讀。無奈甲戌夏日,余家被當權者驅出院門,可惜眾多古籍善本散失,幸存者被拋向路邊,余與書皆無立錐之地,任憑日曬雨淋,損失慘重。《徐靈胎醫學全書》等一批古籍珍本在這場劫難中化為烏有。頌曰:
蘭臺靈胎辭太醫,
探理芻言慎醫疾。
師古創新精水利,
醫學源流到洄溪。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