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燕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江蘇 鹽城 224100)
集束干預策略在預防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中的應用
沈曉燕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江蘇 鹽城 224100)
目的探討在預防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過程中行集束化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ICU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集束化組,各40例。常規組行基礎護理干預,集束化組行集束化護理干預,觀察并比較兩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率、感染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的變化情況。結果 集束化組感染發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7.50%,且集束化組感染的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均優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行集束化護理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發生率,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復,減少家庭的經濟花費。
集束化干預策略;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
中心靜脈置管是ICU最為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引發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是造成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1]。經過大量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中心靜脈置管所造成的院內感染率占據全部感染患者的10~35%左右,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目前,臨床上通過采取集束化護理干預策略,能夠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本組研究通過對ICU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患者行集束化護理干預,效果十分顯著。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ICU中心靜脈導管留置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集束化組,各40例。均為自愿參與討論,并簽署研究同意書。常規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60~72歲,平均年齡(63.6±4.2)歲,留置導管時間2~28天,平均時間(21.2±3.4)天;集束化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5.2±5.1)歲,留置導管時間3~31天,平均時間(24.8±4.2)天。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留置導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行基礎護理干預。提供無菌操作以及皮膚清潔等常規護理干預,穿刺及更換敷料前,護理人員需要徹底清潔雙手,常規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及股靜脈等適當的穿刺部位后鋪設治療巾,穿刺結束后使用無菌敷料將穿刺部位包扎,并定期更換導管和敷料,對出現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的患者,及時撤管并留取導管尖端送檢。
集束化組行集束化護理干預。①置管前,醫務人員需要向患者詳細講解有關中心靜脈置管的注意事項和重要意義,加強患者的配合度和依從性,進而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②置管人員需要穿戴無菌手術衣,并為患者提供無菌屏障,確保無菌的情況下進行留置中心靜脈管,對于身體局部位置覆蓋無菌敷料,充分顯露出患者的穿刺部位。選擇適當的穿刺部位,通常情況下選擇鎖骨下靜脈。此外,護理人員加強穿刺過程中的檢查和巡視,短時期穿刺部位出現膿腫、滲液、疼痛等情況,則需要立即拔出導管。③除此之外,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手衛生,并每天進行一次導管留置必要性的評估,無菌透明敷料1~2次/周更換,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保持導管鏈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劑進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嚴格保證輸注液體的無菌,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的24小時內或者停止輸液后,應當及時更換輸液管路,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進行常規沖管,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導管不易常規更換[3],當患者無需繼續使用導管或者發現血流感染時,則需要立即拔出導管,并留取導管尖端送檢。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率、感染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的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均使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感染發生率
集束化組感染發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000,P=0.025)。
2.2 感染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
集束化組感染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均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感染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感染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較(±s)
分組 n 感染發生時間(d) 住院時間(d) 住院花費(元)集束化組 40 15.3±2.8 20.2±3.6 21526±7421常規組 40 6.2±1.2 25.3±6.4 28663±9521 t -18.893 4.393 3.739 P -0.000 0.000 0.000
集束化護理干預是臨床上較為成熟的一種循證對策,對于預防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5]。經過大量研究結果顯示,鎖骨下靜脈留置管發生感染機率較低,因此,在穿刺的過程中選擇鎖骨下靜脈留置管的方式成為首選方案,同時,加強無菌操作的原則和觀念,注重護理人員的無菌操作力度[6-7]。我院通過建立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預防管理小組,加強對于穿刺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和技能訓練,并由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指導和成績考核,制定有關中心靜脈導管的維護清單,每例患者將會指派1名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導管的觀察和記錄,加強導管的監控力度。具體操作流程為:①進行穿刺操作前需要嚴格按照標準洗手法進行消毒和清潔;②為了將置管無菌屏障發揮到最大化,操作者需要穿戴無菌隔離衣和手套,除了患者穿刺部位外全部覆蓋無菌單;③置管部分通常情況下選擇鎖骨下靜脈,同時,需要盡量減少股靜脈的穿刺情況;④對于穿刺部位皮膚半徑的15 cm范圍內,使用含量為>0.5%的氯己定乙醇反復擦拭,自然晾干后進行穿刺;⑤每天需要定期觀察導管的變化情況,對于導管是否需要保留進行準確評估,當患者出現疑似血流感染或者無需繼續使用導管時,則需要立即撤管,留取導管尖端送檢,并定期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現腫脹、疼痛等不適感受[8]。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集束化組感染發生率為2.50%,顯著低于常規組的17.50%,且集束化組感染的發生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均優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中心靜脈置管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于導管的精細化操作和維護,進而提高操作的無菌性和有效性,盡量減少中心靜脈置管過程中的人員流動,避免帶動周圍空氣的流通。當護理人員在接觸導管前后,需要嚴格按照要求和標準進行洗手和消毒,穿刺24 h后需要更換1次敷料,當導管出現潮濕、脫落及污染的情況時,則需要及時更換導管。伴隨集束化護理干預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服務水平和效率,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發生率,延緩了感染的發生時間,極大程度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通過行集束化護理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發生率,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極大程度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1]余繽虹,周 琳,許 玲,等.集束干預策略預防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8):3370-3373.
[2]鄭 艷,吳 君,李 莉,等.中心靜脈集束化干預策略預防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Meta分析[J].護理學報,2016,23(8):56-60.
[3]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2010.
[4]王翠云,徐鳳玲,朱 瑞.集束化管理在預防ICU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臨床研究[J].安徽醫藥,2015,19(12):2432-2435.
[5]龍 檢,程青虹,王海霞,等.集束化護理預防ICU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4):128-129.
[6]梁東瑞.ICU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5,24(6):636.
[7]琚國文,毛莉莉,劉春艷,等.ICU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6,33(1):57-59.
[8]李 駿,喻 莉,楊軍輝,等.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9):659-662.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32.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