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氏
戒慎
文/彥氏

彥氏,吉林大學文學博士,曾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游學10年,將語文、歷史、國學、書法融會貫通,創立“彥氏私學”,用新國文、新私塾的理念教授國文、宣講國學,普及作文、書法知識,其新穎的教學方法受到學生們的喜愛。

《中庸》相傳為孔子的嫡孫子思所作,是一部儒學經典論著。《中庸》在開篇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講述了君子的修身之道在于時時刻刻地自我提醒,尤其要做到慎言、慎行、慎獨、慎微。
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朝的故地考察文物禮儀制度。據說,孔子有一次帶領學生參觀周王祭祀先祖的太廟時,看到臺階右側立著一個銅鑄的人像,但是嘴巴上貼了三道封條,在這個銅人的背面刻著一段話:“這個人是古之慎言人也!人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當心,不要胡亂發言……”孔子看到這番話,回過身來對弟子們講:“學生們哪,你們要記住這些話啊!它們雖然聽起來刺耳,但是非常實用!《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人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又小心,否則就可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啊!”
一次,子貢問孔子:“老師,您認為什么樣的人才可以被稱為君子呢?”孔子回答他:“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意思是,要想成為君子,一定要出言謹慎,行動在前,等把事情做好后,再選擇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式說出來。

荀子曰:“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意思是各種事業的成功必定在于謹慎小心,失敗也必定來自于怠慢疏忽。
有一天,孔子的幾位學生服侍孔子時,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旁,表情和悅而溫順,冉有、子貢也是一副溫和快樂的樣子,唯獨子路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孔子心情很愉悅,但又說:“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像子路這樣言語魯莽、個性張揚、做事情沖動而不謹慎的人,只怕會招惹事端呀!
果然,子路在一次政變中沖動行事,與敵人逞勇斗狠,結果被對方殘忍地殺害了。孔子聽到子路的死訊時,非常難過,很長時間吃不下飯,不停地悲嘆:“這是老天爺在詛咒我啊!偏偏讓我在晚年失去了這么親愛的學生!”
東漢時,楊震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他為昌邑縣令。不久,楊震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令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并揣著黃金準備相贈,以報知遇之恩。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出楊震的責備之意,說:“恩師,您就收下這份禮物吧!現在天這么黑,不會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王密聽到后感到非常慚愧,告辭而去。楊震的“慎獨”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做人一定要無愧于心,也就是要做到“暗室不欺心”,不能以為別人不知道就可以做不該做的事,心存僥幸,終究會害己害人。

《大學》中講:“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一個人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不要自我欺騙。所以君子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就一定會小心謹慎。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做官的時候很有作為,在西湖當中修了一道堤壩,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將堤壩命名為“白堤”。
白居易離任杭州刺史返鄉后,卻為自己做過的一件小事而深感羞愧,自責地寫道:“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他為自己任職期間在天竺山取了兩片石頭私自帶回家而感到慚愧。朋友劉禹錫知道后勸他:“區區兩塊小石頭,你何必放在心上呢?”白居易卻意味深長地對老友說:“是啊,區區兩塊小石頭說明不了什么。可它是杭州人的石頭,也僅屬于天竺山,我怎么能據為己有呢?再說,倘若每一個來天竺山游玩的游客都把天竺山的石頭帶回家,那怎么還會有天竺山秀美的景色昵?雖說當時我只想把它們帶回來做紀念,現在看來就像是我貪污了杭州人的千兩黃金,怎么能不讓我感到自責呢?”一席話說得劉禹錫連連點頭稱是。帶回兩塊石頭對于常人來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在白居易眼里卻關乎天竺山的秀美景色,關乎一個人的清譽。白居易這種嚴格的自省精神,讓后人肅然起敬。

古人講“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不要因為是件微不足道的壞事就放任自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不足掛齒的善事就不屑于做。君子要做到“慎微”,提高修養最要緊的就是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