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謙

摘要:安慶銅礦是一座大型銅、鐵礦山,是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公司主要產銅、鐵基地。筆者根據近年來生產探礦工作,并系統收集、總結該礦床成礦信息,做出了簡單認識和分析。
關鍵詞:安慶;銅鐵礦;礦體特征
一、地質背景
礦區大地構造位于“下揚子臺拗”北西側、“懷寧凹褶斷束”的中段,亦即“淮陽山字型構造”前弧東翼。北西臨“郯城——廬江深大斷裂”,南東近“沿(長)江破碎帶”。其間區域構造分為三部分,兩側為中生代末期槽地,北西的稱為“孔城槽地”,南東的為“沿江槽地”,中部為隆起,為“懷寧褶皺帶”。
總觀全區構造輪廓,兩側大斷裂自北向南,其方向北北東漸轉為北東,呈明顯的收斂趨勢。本區即處于漸行收斂部位,因此區內構造較為復雜,巖漿活動頻繁,為一尋找內生礦床遠景區。
二、礦區地質
安慶銅鐵礦位于月山巖體東枝前緣內、外接觸帶,馬鞍山背斜傾伏端。(見圖1)
其中下三疊系南陵湖組(T1n)為礦區主要成礦圍巖。構造:區內受百子山倒轉背斜的影響,基本為一單斜層,地層走向北西一南東,傾向北東,傾角中等一平緩,西部,月山巖體東枝沿中、上三疊統層間虛脫帶貫入,將兩盤地層向南北兩側推開,發生扭動,南側巖組由北東向向南西轉扭,傾向變為北北西,傾角變陡,構成不甚明顯的小規模不對稱背斜。東部,巖體呈隱伏狀態侵入,上三疊統碎屑巖成為頂蓋,形成封閉構造條件。
巖漿巖:區內主要有兩個巖體分布,東部為總鋪閃長巖體,西部為月山閃長巖體,為燕山早期中淺成多枝狀巖株,平面呈似雞冠狀分為四枝,即東枝、北枝,西枝及西南枝,地表出露面積約11km2,區內僅出露巖體東枝。巖石類型為閃長巖、石英閃長巖,為礦床的成礦母巖。
三、礦床地質特征
(一)礦體特征
安慶銅鐵礦床為一隱伏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銅鐵礦床,受構造、巖性等復雜因素控制,經過多期多階段疊加礦化,共有4個主礦體。主礦體和一些小礦體賦存于大理巖與閃長巖之間的矽卡巖帶之中,賦礦巖石主要為石榴子石矽卡巖和透輝石矽卡巖。礦體的形態及產狀嚴格地受矽卡巖帶所控制,隨矽卡巖帶的變化而變化,閃長巖型小礦體主要位于緊靠矽卡巖帶的透輝石化閃長巖中。
(二)礦石質量
安慶銅礦床礦石自然類型有:含銅矽卡巖、含銅閃長巖、含銅磁鐵礦及磁鐵礦,少量含銅角礫巖和含銅大理巖。礦石分帶規律大致為:含銅磁鐵礦-磁鐵礦-含銅矽卡巖-含銅閃長巖,礦石類型較多。
(三)圍巖與蝕變
本礦區礦體的頂底板圍巖主要為大理巖,閃長巖,白云石大理巖及透輝石石榴子石矽卡巖。大理巖及白云石大理巖中有弱黃鐵礦化。近接觸帶有弱磁黃鐵礦化及微弱黃銅礦化。頂底板矽卡巖及透輝石化閃長巖中均有不同程度磁黃鐵礦化、黃銅礦化、黃鐵礦化。本區主要的圍巖蝕變為透輝石化、鈉長石化、方柱石化、碳酸鹽化及綠泥石化。
透輝石化是一種受接觸變質影響而形成的早期圍巖蝕變。主要形成透輝石化閃長巖,蝕變強烈則形成透輝石矽卡巖,緊繞接觸帶發育,形成一較大的蝕變圈,金屬硫化物沿巖石的裂隙處充填,富集地段可見浸染狀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等分布于巖石中,形成本礦床的閃長巖型銅礦。
四、成礦規律
本區為一典型矽卡巖型銅(鐵)礦床。成礦母巖為月山閃長巖東枝前緣(隱伏巖隆),圍巖是中下三疊統鈣鎂質碳酸鹽巖。矽卡巖銅鐵礦的形成主要是含礦熱液接觸-滲濾交代作用的結果。含礦氣液主要是巖體釋出,還有深部來源。規模較大的矽卡巖由氣成-高溫熱液-經擴散-滲濾交代作用形成。銅礦化發生在中溫期石英-硫化物階段,疊加在早矽卡巖和鐵氧化物階段之上,而形成磁鐵礦的鐵氧化物階段又疊加在早矽卡巖階段之上。故屬疊加礦化型矽卡巖型銅(鐵)礦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