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星鐸 王雅婷
高銘遠的絲路征帆夢
文/吳星鐸 王雅婷
專訪高銘遠,前半段感動,后半段激勵。被感動的是他那段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經歷,被激勵的是他的征帆之夢。
高銘遠說:“如果30年、40年后,我回想起人生的時候,其實我一生是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大病臨身的時候把自己救活了;第二件事是帶著兒子完成走遍全國的旅行;第三件事就是征帆之夢。”
“得一次大病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災難性的事情,但是對于我來說,它完全改變了我。”談及自己經歷的那場劫難,高銘遠平靜地說。
高銘遠,1971年生于黑龍江省大慶市。父親去世時,高銘遠17歲。
1994年,即高銘遠24歲時,檢查出乙肝“大三陽”病毒攜帶。2007年12月在解放軍第三○二醫院檢查出為早期肝硬化,遂在該院接受全面、系統治療。10個月后,即2008年8月,發展為晚期肝硬化,出現肝硬化腹水。根據醫院的診斷,當時的情況意味著死神隨時會降臨。
“當自己體能好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屬于你的,或者說你還跟這個世界有關系。當我無力地躺在病床上,一只蒼蠅可以肆意地在我臉上飛舞,起落,甚至連趕它走的力氣都沒有的時候,世界跟我似乎是沒有關系的。”高銘遠說。

高銘遠在練習帆板
面對死亡,高銘遠仔細思考:“一、我死后能留下什么,除了一個兒子外,可能什么都留不下;二、如果我還能活365天,我會做什么,那時候我告訴自己,我會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兒子;三、問自己想死想活,肯定是想活,所以我就出院了。”
出院后的高銘遠陸續停掉了所有藥物,每天早上按摩,并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既然西醫無法實現慢性疾病、重大疾病的康復,能否從中醫古籍中尋找到答案呢?于是,出院后的第一件事,高銘遠就把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論》統統帶回家,一遍一遍地翻閱,并在自己的身上反復試驗。
停藥后的第25天,是病情最嚴重的時候,高銘遠覺得自己真的要離開這個多彩、讓人留戀的世界了,早上起來吐了幾口血,眼睛也看不清,沒有任何力氣。但到第26天,轉折出現,吐血減少,而且看得遠了些,這讓高銘遠看到了生的希望。
2009年6月,即在高銘遠出院九個月后,再次到解放軍第三○二醫院復查,復查結果:腹水徹底消失、門脈高壓消失、脾臟在回縮、肝區硬化的結節縮小了三分之一左右。這讓給高銘遠做檢查的專家也吃驚不小。
拿到體檢結果的高銘遠出了院門后大腦一片空白,這就像是一場夢啊。
這個康復成果的實現,是在停掉所有藥物之后實現的,高銘遠認為,這很有意義。根據自身的康復經驗,高銘遠提出了“安全康復”理念。對于大病臨身之人,“安全康復”至關重要,這不但直接關系到患者能否康復及康復的速度,更關系到患者康復以后的生活質量。
如今,9年時間過去了,高銘遠就坐在我們面前,神清氣爽,侃侃而談。
2009年8月,眼看各個學校都要開學了,高銘遠決心帶著13歲的兒子走遍全國。因此,他給13歲的兒子辦理了一年的休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高銘遠看來,90后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在他們眼中,得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于是他毅然決定讓兒子休學一年,帶著兒子一起踏上走遍全國之旅,希望以此能讓孩子有所改變。
為什么是在孩子13歲的時候?高銘遠說:“13歲正處于青春期,是人生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和形成的時候。那次365天的旅行,對于孩子來講就是學習的一部分。對于我們大人來說,它又可以成為經驗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我有機會再有一個孩子的話,我還會在他13歲的時候帶他走完中國。”

高銘遠父子在唐古拉山口
父子二人選擇柴油車出行,因為柴油車故障率低,沒有火花塞,只有兩套系統。因為冬天太冷,就一路沿著東南沿海向南走,到海南過春節。春節后再進入云南、四川,然后順著陜西、寧夏、新疆、西藏的路線游遍中國。
在整個旅行過程中,經歷過生死考驗的高銘遠并沒有覺得哪件事情是最難的,盡管多次有人問起行程中什么最難,要說起驚險,父子二人還真的遭遇了一場有驚無險的車禍。“當時兒子坐在副駕,一輛車奔著兒子就撞過來,右側的車門被撞得打不開。不過還好,有驚無險。”高銘遠回憶說。
這一路,父子二人遇到了很多事情,而且幾乎都是突發性的,需要兩人共同面對,在這個過程中,13歲的兒子學會了如何面對危機、突發性事件。行程中,兒子也學會了感恩,當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有那么多陌生人向自己伸出援手。同時自己也幫助了無數個陌生人。
“每經歷過一件事,都會看到兒子迅速成長,這是最難得的。”高銘遠欣慰地說。
讓高銘遠印象深刻的還有兩件事,一件事情是當父子二人出發半個月后,從煙臺到南京時,經一位記者結識了一名來自棲霞的肝硬化患者,他的老婆患肝癌,兒子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幾經輾轉,這位1米8多的父親走進高銘遠的房間后就開始掉眼淚:“高老師我實在治不起了,兒子的婚房我都賣掉了。”
這位患者是警察,他老婆是老師,“那我跟你回棲霞看看。”高銘遠回答說。
坐著長途車輾轉到了棲霞,當天,夫妻倆見到高銘遠后也是哭了很久,經過一天充分交流之后,第二天夫妻倆滿懷感激地送父子二人上路,還送了很多好吃的給他們。
后來,高銘遠父子發現夫妻倆送的所有東西都過了保質期。“這個時候我就覺得很別扭,我在想怎么給兒子解釋。”高銘遠回憶說。
然而13歲的兒子這時說:“我們在南京去了哪兩個地方?”“去了雨花臺和中山陵。”高銘遠回答。
兒子說:“在中山陵看到了哪兩個字?”高銘遠回答:“博愛。”兒子說:“您問問自己,夠不夠博愛,如果夠博愛的話您還會因為這點事情影響情緒嗎?”
是的,這些話出于一個13歲、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之口。
第二件事情是進藏后,父子二人在唐古拉山口缺氧,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二人夾著氧氣袋貓著腰在唐古拉山口照了張相,兒子問:“咱們還去不去珠峰大本營了?” 高銘遠上氣不接下氣:“都這樣了,還去什么大本營啊?” 兒子說:“我們都已經到這兒了,為什么不去呢?”兒子的話在這一瞬間激起了高銘遠的斗志,他很欣慰,孩子真的長大了。
這趟旅行中,父子二人還有一段關于“傳承”的對話。
兒子:“我爺爺給您留下了什么?”
父親:“兒子,爺爺奶奶都是農民,爺爺去世得早,沒有給爸爸留下什么,唯一能想起來的就是一句話,爺爺跟別人說的時候我記住了,就是:凍死也要迎風站。”
兒子:“那您要給我留下什么呢?”
父親:“你看,你13歲時跟我走中國,14歲時我們結束旅行,如果有一天你做了爸爸,你的孩子13歲、14歲的時候你會不會給他講我們的旅行呢?”
兒子:“一定會,而且根本不用到13歲、14歲,他兩三歲的時候我就會講。”
在高銘遠看來,生命、旅行、傳承,這六個字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是自己正在做的事。“生命,就是在面對生死時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旅行,就是跟大家分享旅行中發生的故事,事實上就是想告訴大家如何來教育孩子,或者說如何引導我們的孩子,傳承,大家不妨想一下,未來我們拿什么去傳承給我們的后代,或者說有一天,我們的孫子、重孫拿什么來回憶、定義我們?”
剛好有位在上海的朋友問他:“老高,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環球?” 這個朋友在上海和三亞都有船,在安排好時間,迅速去了三亞后,高銘遠發現面對3米左右的風浪,自己并沒有不良反應。從那個時候起,帆船就進入了他的視線。
在國家提出“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之后,高銘遠決定,要沿著當年鄭和的足跡,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經過不懈努力,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指導,中國青年網主辦的“征帆”大型航海活動于2014年12月11日正式啟動,發起者高銘遠擔任“征帆號”船長。
高銘遠船長介紹說,“征帆”將是中國航程最長、時間跨度最大、經歷國家和城市最多、參與人數最廣泛的大型航海活動。“征帆”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將歷時4年(每年一個主題:絲路亞洲、歐洲、美洲、美亞),計劃2017年年底在深圳啟航,沿途將遍訪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也會將世界各國先進的教育理念、海洋教育經驗以及做法帶回來,展示給國人。
高銘遠提到,“我們從陸地走向海洋的時候,是需要傳播海洋文明的。未來的資源全部都在海洋上,真正的海洋強國不僅僅需要硬實力,還包括軟實力,比如:海洋知識的普及、海洋文明的傳播、海洋精神的踐行。”
征帆將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足跡,遍訪東南亞、印度洋、亞丁灣、地中海及紅海沿岸的國家和城市,與各國人民進行友好交流。同時,也將穿越歐洲,橫渡大西洋,沿著北美洲東部發達的海岸線城市一路南行,穿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太平洋,再經過夏威夷、美國西海岸、俄羅斯、日本返回祖國,從而開辟一條全新的海上絲綢之路。

高銘遠在“征帆”啟航儀式上講話
“征帆”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將會以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教育領域深度交流為主線,同時融入經貿、旅游等其他要素。高銘遠很樂意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經貿交流的友好使者,他更希望用實際行動提升中國人的海洋意識。
“征帆”重走海上絲綢之路預計歷時4年、全程7萬海里左右,深度探訪沿線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銘遠說,“征帆號”還將面向全球海選56人次,既代表56個民族,又代表各行各業精英,參與航行的56人次中也會有農民、清潔工、工人,另外還會有青少年共同參與。
工程借道長江連接內陸腹地,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對川滇黔交界地區,特別是烏蒙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毛繼斌表示,相關工程竣工后,金沙江中游玉龍縣下虎跳至華坪縣觀音巖大壩段的航道將被疏通,金沙江中游各庫區的貨物能順利運往下游地區。通過與下游溪洛渡至水富的高等級航道等工程貫通,進而將貨物運往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地。
作為船長并曾任教師的高銘遠始終有教育的情懷,他說其實自己真正的夢想是可以成為一名教育家。對此,他有三個基于“征帆”的大計劃。
一是縱觀世界,教育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強國之基,也是社會問題之本。因此,“征帆”過程中寫出10本書,介紹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家的教育理念、經驗、做法等,并將深入到城市、鄉村的學校去采訪老師、學生、家長和學者,盡可能在其體制、文化背景下展現出真實的教育,最終橫向地展現在中國家長的面前,讓我們的家長可以橫向去比較、縱向去思考。這10個國家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英國、德國、法國、美國,意大利、以色列、芬蘭。
第二個是致力于青少年海洋教育,這將是他后半生的使命,也是“征帆”的使命。“征帆”將建立“征帆基地”及征帆學校,“征帆基地”將涵蓋海洋知識科普、帆船帆板培訓、AR和VR體驗等,讓更多身處內陸的孩子接觸海洋、了解海洋、走向海洋。
“航行結束后我會把‘征帆號’捐給這所學校,征帆學校的孩子們隨時都可以出海。”高銘遠暢想。
第三個計劃是制作“征帆”視頻節目。包括在航行途中的直播,包括紀錄片、綜藝節目,寓教于樂。
“未來我會請不同的人來寫‘征帆’,因為每個人理解的角度都不同。還會請歌手唱‘征帆’。我希望征帆可以存在100年,甚至更久。我還想建一個公益基金,專門致力于青少年帆船的推廣和培訓……”
“征帆”,海洋文明的傳播者,海洋精神的踐行者。“征帆”之夢,已不遙遠。祝福高銘遠早日實現他的夢想,因為他的夢想也是中國夢的一部分。
(實習生楊麗娥參與采訪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