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有尊嚴、有情懷的民族而言,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民族的創世史、成長史與心靈史。黑格爾稱英雄是“民族精神標本的博物館”,各個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結,也有呼應不同歷史階段訴求的英雄群像。這一情結貫穿于每個民族衍化發展的不同歷史過程當中,成為投射各個民族精神向度的輝煌燈塔。令人不解的是,近年來,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開始涌動,借著還原歷史、回歸現場的名義,對已在民族文化價值譜系中形成穩定內涵、在群眾中間具有深遠影響的英雄形象,進行毫無道德邊界的解構。不管是歷史中的真實英雄,還是“紅色經典”中塑造的文本英雄,從花木蘭到狼牙山五壯士,從董存瑞到邱少云,從《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到《沙家浜》中的阿慶嫂,無不經受著變相的扭曲與無情的嘲弄。這深刻反映出當下學界對歷史真實認知的迷惘、對歷史過程讀解的片面以及對歷史英雄評價的失衡。實際上,“紅色經典”是具有歷史真實性的現代英雄史詩。從深層而言,這種改寫英雄的模式,絕不是為了真正展現英雄本色,更不是單純還原歷史現場,而是要在整體消解傳統價值觀的前提下,重構一種所謂的“歷史真實”。那么,到底什么是歷史真實?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紅色經典”中的英雄形象?首先,“紅色經典”達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高度統一。其次,“紅色經典”奠立了具有民族歷史發展特征的現代英雄史詩。再次,“紅色經典”塑造“有生氣的個別主體”并展現“別樣的詩意”。所以,虛無主義傾向的“質疑”不是歷史的態度。由此看來,在歷史題材文學創作中,既不能喪失基本的審美立場,把“洗澡水和嬰兒一起倒掉”;也不能喪失基本的敘事原則,把歷史看作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辨析歷史主流,反映歷史主體力量,揭示歷史行進的必然性,才是我們銘記歷史、致敬英雄的根本態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