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讓每個家庭擁有一個醫生朋友
作為全國醫改的“排頭兵”,上海2011年起在全國率先試點家庭醫生制度,旨在引導居民認識、接觸、接受家庭醫生服務。2015年,上海啟動家庭醫生制度“2.0版”,優先滿足該市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孕產婦、兒童等重點人群簽約需求,在全市開展“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試點,力求通過緊密簽約服務關系,“讓每個家庭擁有一個醫生朋友”。同時進一步提升家庭醫生初診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完善分級診療制度,使居民在簽約醫療機構就診、轉診,在就診流程、預約等待、配藥種類、配藥數量等方面實行優惠服務政策。今年4月13日,全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現場推進會在上海召開,上海家庭醫生制度的經驗與做法引來同行點贊。
上海家庭醫生制度
●搭建市級優先預約號源信息化平臺,上級醫院拿出50%的專科和專家門診預約號源,提前50%時間優先向家庭醫生與簽約居民開放。該平臺已接入35家上海市級醫院,每天有超過1萬個門診號源優先預留給家庭醫生,實現簽約居民優先轉診。
●對病情穩定的慢性病簽約居民,家庭醫生可一次性開具1至2個月藥量,并跟蹤隨訪,在保證醫療安全與效果的基礎上,減少患者往返醫療機構次數。
●經家庭醫生轉診至上級醫院的簽約居民,回社區就診時,家庭醫生可延用上級醫院所開處方,并通過第三方物流免費配送至社區醫院、居民就近藥房或居民家里。上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開具這樣的“延伸處方”超過27萬張。
●2017年,已簽約“1+1+1”醫療機構組合的居民,門診在“1+1+1”簽約醫療機構組合內就診近80%,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超過70%,在簽約社區就診達到60%,比上年同期增加1.2個百分點,居民就診下沉社區效應初顯。

●信息化。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打破了社區醫療的“孤島”現象,讓它們與二三級醫院聯動起來,獲得“技術上的靠山”。
●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兩個基礎數據庫,實現市區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數據共享。目前,市級數據中心已集聚超過200億條診療數據,并在以平均每天1800多萬條的速度增加。
●建立社區衛生綜合管理平臺和分級診療的支持平臺,這為預約轉診、處方延伸、藥品配送、績效考核管理等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根網線,聯通了醫院,引來了優質醫療資源。通過上級醫院對社區的支撐,各公立醫院均成立社區衛生對接服務部門,且組建區域性影像、檢驗、心電診斷中心,在社區拍片、做檢查,可由第三方或三甲醫院專家出報告,真正實現了社區診斷水平同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