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研究員周少鵬
新能源車周期向上電機電控機會顯現
本刊研究員周少鵬
新能源汽車已經是市場一致看好的未來10年最具投資價值產業。從產業鏈的角度看,電機電控作為動力總成系統最重要的模塊之一,是最受益的細分領域之一,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高達270億元,具備較高的成長空間。由于電機企業處于轉型初期,行業標準尚未成型,市場格局不清晰,導致電機電控市場關注度遠低于鋰電池,標的漲幅落后。但隨著新能源汽車趨勢明朗,電機電控標的會借勢修復。
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電機市場主流方式是整車廠自籌自建,但對第三方電機企業來說汽車驅動電機是增量業務,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放量會出現較多機會,需要多關注與整車企業綁定的電機企業,尤其是滲透率較低的乘用車廠。電控方面技術門檻極高,原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導致成本較高,擁有電機+電控集成化研發生產能力的企業享有成本優勢,可重點留意。
電機電控本是兩個獨立的細分市場,但二者在動力輸出與控制上高度耦合,這里將它們當做整體來談會更便捷清晰。新能源汽車性能高低主要由動力電池、驅動電機以及電機控制器三個部件決定,其中驅動電機相當于傳統燃油車的發動機,是汽車動力來源;電機控制器是新增部件,控制電機的電壓與電流,完成動力輸出,二者相輔相成。
電機和電控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成本占比約為22%左右,僅次于電池,市場空間也很大。僅僅按照工信部發布的積分制來測算,廣發證券認為2018-2020年新能源車總產量預計將分別達到104萬輛、148萬輛和203萬輛。如果按每臺新能源汽車配置一套電機電控系統計算,2018-2020年新能源車電機電控需求量就有104萬套、148萬套和203萬套,新能源車發展將帶動電機電控行業整體需求提升。再假定乘用車和專用車每套電機電控系統價格為1萬元,客車為2萬元,2017-2020年價格分別較上一年下降15%、10%、10%、10%,那么到2020年整個市場將高達270億元,其中乘用車、客車和專用車的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217億元、33億元和19億元。2016年新能源汽車產量51.7萬輛,電機電控產值只有65億元左右,未來存在較大的成長空間。
盡管電機電控在新能源汽車中的地位與鋰電池并列,但市場關注度卻遠低于后者。主要原因我們判斷有三點原因,一是企業轉型剛起步。鋰電池的運用已經有近百年歷史,在消費電子領域運用也有20多年,行業技術標準和產品體系很健全,很多原來做消費電池的電池企業可以直接轉去做動力電池,最典型的例子,國內就有比亞迪、欣旺達、比克、力神、億緯鋰能等,國外包括三星、LG等。相比之下,國內新能源汽車電機與電動車市場同步啟動,目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看到很多第三方新能源電機企業原來業務都是做工業電機的,比如方正電機原來是做縫紉機電機,大洋電機原來做家電電機,江特電機原來做電梯與起重冶金電機。行業標準沒有成型,未來企業能否走出來還是未知數,資金自然不會過多參與。
二是主流電機技術路線不固定。驅動電機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直流電機、交流電機、永磁電機以及開關磁阻電機。此前國內用的是永磁電機,國外以特斯拉為首用的是交流電機,在具體車型上,國內客車用的也是交流電機,技術路線還沒有固定。
不過,隨著特斯拉在Model 3中使用永磁電機,目前永磁同步電機正逐漸成為主流技術路線。與直流電機、交流異步電機相比,在相同質量與體積下,永磁同步電機能夠提供最大的動力輸出與加速度。同時,永磁同步電機還具有干擾弱、結構簡單、調速性能好、噪音較少等特點。2016年永磁同步電機裝機量超過45萬臺,占比75.9%,市場預計永磁電機未來有望提升至90%以上。
三是整車廠自產自銷電機電控。電機電控與鋰電池一樣處于產業鏈中游,受上游稀土等原材料漲價以及下游整車廠壓價的影響,收入和成本端都面臨巨大壓力。但鋰電池企業可以與整車廠合作,以量補價。而電機電控企業目前看比較難,因為大型的整車廠會自建電機電控。如國內品牌比亞迪、北汽、中通、江鈴等企業都有自己的電機廠,國外品牌寶馬、大眾、豐田、日產等電機系統也是體系內供貨。
隨著新能源汽車趨勢明朗,電機電控處境會逐漸轉好,未來一段時間大概率會有修復行情。我們認為機會將有兩方面:1)與乘用車整車廠綁定的第三方電機企業。目前市場電機供應方式以整車廠自建自供為主,占比高達55%以上,但主要是由于比亞迪、北汽等整車廠銷量占比較高所致。隨著各大傳統燃油企業進軍電動市場,未來這一占比會逐步下降,目前國內能為整車廠供貨的驅動電機企業也就只有15家左右,第三方電機企業會有較大的機會,尤其是在乘用車市場。目前專用車性價比較高,大部分會選用第三方產品,中小客車企業為降低開發成本,也多數選用第三方電機,相比之下,乘用車由于認證周期長,技術標準更高,第三方電機企業尚未有效滲透。A股相關標的主要有大洋電機、信質電機、方正電機。其中方正電機聚焦的市場主要為乘用車,下游綁定吉利、眾泰和上汽通用五菱,今年有望進入上汽榮威系列,值得重點留意。
2)電控方面,關注具有電機電控集成化能力的企業。電控的核心原材料是IGBT(一種晶體管),成本約為電控的一半,目前原材料高度依賴進口,使得電控的成本高居不下。成本控制成為電控企業的一大優勢。電機與電控相輔相成,需要配套開發,擁有電機+電控成套開發能力的企業具備更好的生產成本優勢。目前具備電機+電控集成化能力的企業主要有上海電驅動(大洋電機子公司)、精進電動(未上市)以及上海大郡(臥龍電氣合資)。
另外,一些具備技術實力的獨立第三方電控企業也可適當關注。如與宇通簽下合作協議的匯川技術,以及覆蓋客車和專用車絕大部分客戶的藍海華騰等。

表:電機電控部分標的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