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


從云南曲靖到昆明打工的小劉一家,今年5月搬進了位于官渡區金馬街道辦的昆明盛惠園小區52平方米的公租房。小劉的家在18樓,空氣流通、視野好,小區環境也不錯。每月房租688元,對他們來說還負擔得起,對能在昆明安下這個小家他們很開心。
隨著云南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外來打工者在城市找到了“家”的感覺;越來越多的人也從自家住房條件改善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發展的紅利。
好政策讓百姓滿意
征拆難、籌資難、融資難……這是很多城市建設保障房項目都會遇到的難題。為了破解這一系列問題,云南全省上下都在積極行動,省委、省政府發布政策加強頂層設計;各地積極完善配套政策,將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納入當地黨委、政府重點督查和考核的項目強力推動,確保項目的有效推進。
楊光宇是昆明市官渡區金馬街道辦事處城改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年輕的他對轄區內的棚改、城改、保障房、拆違項目如數家珍。楊光宇說:“我們是最基層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面對老百姓,熟到社區的大爹大媽們都能叫得出我們的名字。現在城市發展速度快,金馬片區近幾年變化特別大,我們工作壓力也不斷加大。只有協調好各方關系,才能快速推動項目建設,讓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早一點得到改善。”
金馬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段映峰說:“過去征拆難是因為機制不夠健全。如今我們對每一個涉及土地、房屋的項目都會全面地進行考慮,房子沒拆前就要想好怎么安置,房子在建時就要想好怎么分配,盡量讓老百姓感到滿意。”
與盛惠園一條馬路之隔的是昆明市的另一個回遷安置項目——東旭駿城。項目在運行過程中,融合了省、市、區各方力量,既起到了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的作用,還帶動了城市環境提升,順利地安置1060戶居民。
50出頭的王桂華是東旭駿城的回遷戶之一,聽說東旭駿城已經漲到每平方米8000多元,他感到非常開心。王桂華說:“以前城中村的生活一去不返了,我也成了時尚昆明的一分子。”
在云南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許多像王桂華一樣的人因一套房子改變了生活方式。
“再也不用擔心大風吹走房頂了”
云南綠春縣的拉祜族直接從原始社會邁入現代社會,他們的聚居區屬于深度貧困地區。當地政府引導拉祜族群眾逐漸擺脫貧困,首先從易地搬遷開始。
拉祜寨有33戶167人,全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部分住在簡易棚,有些群眾甚至還不會說漢話,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人均存糧不足100公斤,是全縣最典型的“民族直過區”特困村,也是云南的深度貧困地區。
“小時候常常外出打獵,晚上就睡在樹干上;后來搬出大山,才真的算是有了房。”平河鎮大頭村拉祜寨村小組長王先山說。
“要干,就從最難的干起。”為啃下這塊“硬骨頭”,綠春縣以易地搬遷、安居工程為抓手,2016年統規統建20戶,改造提升13戶,實現了人畜分離、廚衛入戶。
走進拉祜寨,坐落在山頭的兩層抗震安居房顯得挺氣派。房子由政府出資建設,連床都是政府出錢購買。
即便買了床,起初不少拉祜人卻沒睡在床上。“有的睡在火堆旁,有的干脆睡在床底下。”王先山說,習慣了野外生活的拉祜人雖然搬了新家,最初原有習慣卻并未改變。“睡了大半輩子,想改哪那么容易?”
不過,搬家那天全村人挺積極。“冬天冷,新房子好歹能遮風擋雨。”王先山解釋。
讓王先山最高興的是,“住了新房,再也不用擔心大風吹走房頂了。”
棚戶區舊貌換顏
從云南大理前往保山的路邊上,一處突起的地勢,雜亂老舊低矮的紅磚房,與不遠處明亮的樓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里名為苗圃山,位于大理市最西南端,國道與大保高速進入下關的門戶位置,同時也是大理市下關老城區。
2015年9月,大理市委市政府與云南城投集團簽訂了《大理市西洱河文化景觀旅游區建設及周邊棚戶區改造項目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并共同出資成立了云南城投大理城市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金5億元,計劃在3—5年內啟動實施以西洱河為軸心的9大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及相關基礎配套提升建設項目,改造規劃占地2692.62畝,棚戶區占地1943.35畝,征收戶數14309戶,計劃完成投資規模約180億元。
消息一傳出,在大理引起了當地網友的關注,尤其是苗圃山片區的棚戶改造。一位網友說:“苗圃這片的房子,配套不全,區位差,說實話能看上來改造的開發商不多,能借此機會,舊房換新房真是太好了。”
去年,李生斌和同事為大理棚戶區進行改造前的準備工作,到大理市環城南路苗圃山進行了前期調研。“第一次到苗圃山時,讓我印象深刻。”李生斌說,從這片雜亂的老城看過去,大都是五六十年代標志性的紅磚房,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路上有的地方污水橫流,垃圾成堆,電線雜亂糾結。“在那住的很多是老職工,出門就是坡,很不方便。我們進去過幾家,看到有的幾代人就擠在一個只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家里,住房條件確實很差。”
據悉,苗圃山這片原是水電十四局的職工宿舍,住的大多是老職工。苗圃山片區項目于2016年底正式啟動征收工作,這一片區共涉及拆遷1241戶,截至目前,已完成征收協議簽訂1000多戶,計劃于年內全面完成征收工作。
在一張規劃圖上,描繪了苗圃山的未來:綠樹成蔭的城市公園,旁邊矗立著嶄新的樓房。“這一片區拆建后,將通過建設公園、商品房開發,完善城市功能及配套設施。”李生斌說,這包括醫療、教育等設施,通過科學規劃和建設,讓居住與商業兼容。
李生斌介紹,征收戶有兩種安置選擇:一是貨幣安置,評估后給予補償款,并提供六七個樓盤的優惠價格供選擇購買;二是實物安置,可選擇回遷房。
片區產業也是規劃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以解決這一片區市民的營生、就業問題。”李生斌介紹,在旁邊考慮建設汽車市場等項目,以增加片區的產業活力以及就業機會。經過棚戶區改造,苗圃山棚戶區的住戶們將花很少的錢就能住進新建的居民小區,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都將得到很大改善,因此,這作為政府主導的一項住房救助工程,改變了當地住戶的惡劣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在不斷的城市建設中,新建高樓大廈與低矮的棚戶區形成了鮮明對比,棚戶區改造在縮小社會差距的同時,也在改變著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與物質面貌。
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終將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作為重大發展工程和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加快推進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2012年至2016年,全省共建設(籌集)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118.03萬套(其中改造各類棚戶區58.85萬戶),發放租賃補貼14.37萬戶,完成投資近1700億元,為全省穩增長、增投資、惠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
得益于全省住房保障體系和工作體系的全面建立和不斷完善,到目前,全省5年累計解決了約463萬住房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住房保障政策普遍獲得群眾的贊譽和支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