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龍
【摘 要】大數據時代即是機遇,也是挑戰,企業應用大數據是企業管理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本文首先介紹了大數據的定義和基本特征,然后從企業信息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以及財務管理3個方面,論述企業如何應用大數據以及所能帶來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大數據;企業信息管理;人力資源;財務管理
引言
進入21世紀,由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所引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更加深刻地詮釋了人類進步的征程。其中,最具時代標志性的標簽非大數據莫屬,它好比是21世紀的石油和金礦,是企業提升綜合競爭力的又一關鍵資源。如今,我們每天徜徉在數據海洋中,我們的電腦、移動設備和機器傳感器生成各種數據,規模達到了萬億級。借助各種實用有效的大數據工具,企業能夠存儲、管理和分析這些數據,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和深度挖掘獲得前所未有的寶貴洞察。海量數據管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大數據技術,能幫助企業變革決策流程,推動企業發展和轉型。
一、大數據的定義及基本特征
對于大數據,研究機構Gartner給出了定義: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龐大的數據信息的掌握,而是對有意義的數據進行的專業化處理。如果把大數據比作一種產業,那么這種產業實現盈利的關鍵,在于提高對數據的加工能力,通過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
有人說世界的本質就是數據。在當今充斥著數據的時代,數據處理變得更加容易、更加快速,人們能夠在瞬間完成難以想象的海量數據處理。為了理解數據中包含的信息內容,發現信息與信息之間的復雜關系,人類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對數據有那么深刻的認識。正因如此,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大數據的基本特征:
1.海量的數據規模。具有當前任何一種單體設備難以直接存儲、管理和使用的數據量,大數據中所說的“大”不僅僅指數量大,而且要具有全面性。
2.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變化。數據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發生改變,需要及時的采集和處理數據。
3.多樣的數據類型。刻畫特定事物特征或規律的數據是以多種形式存在的。
4.巨大的數據價值。數據就是資源,很多看似雜亂無章的數據,其蘊含著巨大的潛在價值,數據的價值會在不同的應用場景和需求中體現。
5.智能化數據挖掘。無論數據有多少,還是以何種形式呈現,人類要想從數據中發現事物的真相,必須采用全新的方法分析數據,從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二、大數據時代的企業信息管理變革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之下,由數據支撐的信息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數據信息的不斷積累和擴充,對企業未來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數據是信息通信技術持續發展至今,按照其自身技術發展和演變,為提高生產效率向更高級智能階段而自然生長產生的。無處不在的信息感知和采集終端為我們收集了海量的數據,而以云計算為代表的科學計算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計算支持,圍繞個人以及組織的行為構建起了一個與物質世界相平行的數字世界。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技術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大數據的影響早已不僅限于孕育其產生的信息通信產業,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構很多傳統行業。廣泛運用數據分析手段進行管理和優化運營的公司,其實質都是一個數據公司。麥當勞、肯德基、蘋果等公司對實體店的位置選擇,都是建立在數據分析基礎之上的精準選址。而在零售業中,數據分析的技術手段更是得到廣泛的應用,傳統企業如沃爾瑪等通過數據挖掘重塑并優化供應鏈,電商巨頭如京東、淘寶等則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為用戶提供更加專業化、定制化和個性化的服務。
在大數據時代,企業產品的渠道正在改變。近些年,大家一直在提精準營銷,把產品和服務推送給有需求的人。企業抓取到需求信息,并且立即給消費者進行信息推送,那么企業的渠道就明顯拓展了,而且準確性也是從前不可比擬的。利用大數據的分析能力,企業的決策模式和決策準確度會產生質變。企業信息分析人員能夠提供給企業決策層的將會是一個從各個領域進行了全面篩選的信息,從而讓企業的領導層更準確地了解市場、客戶、以及自己的產品。不止于此,大數據還能夠提供更加深遠的,比如行業趨勢這樣的信息。由于大數據分析決策是實時進行的,這也提升決策的效率,縮短了企業從創新到產品服務產生到推出市場的過程,在創新市場里面,快就意味著一切。許多人認為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會是產品、服務、渠道、營銷等競爭,但是其實這些都是表面上的競爭,而實質上都是對信息掌握能力的競爭。誰能夠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市場的發展趨勢,并且進行最快速的反應,那么誰就將贏得未來。
三、大數據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在現階段正面臨職能與角色的轉換。大數據背景下企業的經營方式、信息傳遞機制、組織結構均發生著重大轉變,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與時俱進,變革管理模式,為各業務部門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在實際運用中暴露出的決策不科學,組織信息冗雜,辦事效率低下等弊端,迫切需要采取創新手段整合信息資源,簡化工作流程,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大數據以海量數據為基礎,運用統計分析方法進行預測、分析、評價等活動,恰好能夠滿足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迫切需求。
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應用大數據是具有可行性的。首先,人力資源具有大量可靠數據。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作為人事信息的集散地,員工檔案、部門職位、培訓記錄、績效考核、薪資待遇等資料均由人力資源部門收集、保管和使用,數據來源可靠,獲取方便,稍加處理即可使用。其次,大數據發展迅速,逐漸成熟。在時代潮流下,涌現了很多專業的大數據人才和大數據公司,并且數量呈持續增長的趨勢,企業有很多選擇的可能,可通過各種途徑或服務實現大數據的接軌。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的云服務都針對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了專門的技術和服務支持,除了這些知名技術企業,一些服務垂直領域的技術公司也在不斷探索大數據應用場景和解決手段。近年來大數據的概念被廣泛宣傳,利用大數據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企業越來越多,無論是企業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對大數據充滿了好奇,有較強的接納意愿。endprint
盡管目前大數據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這些只是大數據的冰山一角,大數據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還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潛力巨大。比如,員工績效與工作環境、領導風格、薪資條件之間存在密切關聯,通過數據模型將這些復雜信息層層分解,可以了解在企業中何種風格的領導方式更容易激發員工斗志,如何調整辦公環境能讓員工更舒適的工作,薪資結構、福利待遇如何選擇更能激勵員工,從而推動企業進行調整,使員工以更飽滿的熱情積極投入到工作中,為企業產生更多價值。通常觀念中認為的大數據,往往只與企業管理者有較大關系,而普通員工只是數據的來源,獲得不到相應的福利。但事實上,作為大數據的提供者和傳遞者,普通員工也應當成為大數據成果的受益者。在企業中推廣大數據,逐步解放基層人力資源管理人員,使他們從報表分析、文件歸檔等基礎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通過標準化、規模化的網絡自助服務對工作流程進行簡化,從而有效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四、大數據時代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和應對
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一直是以數據為基礎的,以數據說話。但是在大數據時代,隨著數據量的急劇增加,隨著企業經營模式的逐漸轉變,傳統的財務管理也將面對極大的挑戰。首先,傳統的事務性財務管理已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只做好賬務核算,僅僅針對月度或年度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面對企業管理需要做出的決策,將無法提供足夠的幫助。面對大量的數據信息,面對各種新技術、新業務模式的沖擊,財務管理如果僅是“擺數據”,對企業的發展和變革是起不到支持作用的。因此,財務管理應該以更積極主動的方式來服務企業,實現從事務型向經營管控型轉變,要更注重數據的及時性,以及財務與業務數據的融合。其次,現代企業已經不滿足于用ERP等手段進行事后管理,對數據時效性的關注和競爭的加劇,使企業管理層希望得到更富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數據和分析。這就要求財務人員在繁雜的數據中,根據管理需求,化繁為簡、多維度的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而且能運用大數據預測未來的趨勢和變化。這將給企業經營帶來極大的價值。此外,為適應新技術帶來的業務模式變化,企業會在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展開一系列的重組兼并。如何實現業務和財務數據的協同,調整下屬企業間的業態和管理水平差異,提升集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這也是在大數據時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面對大數據帶來的挑戰,財務管理首先要解決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問題。從信息化入手,將傳統的數據收集、分類、賬務處理等機械性的工作通過系統來完成,從而釋放財務人員,使其有更多的時間來運用數據進行分析,為企業的經營和決策帶來更多的價值。
其次,財務管理需要“走出去”,與企業的其他業務部門更好的融合,要打破“數據孤島”,將業務和財務數據有效地融合起來,這樣才提升企業整體績效。傳統的財務管理僅僅是財務指標的分析,和標準比、和過去比。現今隨著數據信息的擴增以及分析手段的演進,財務分析的水平要有質的提高。不僅要說清楚過去,更要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說明白未來,通過財務分析對未來的經營提供更為準確的預測,從而支持管理層做出準確的決策,將企業的資源有效配置在增長領域,支持企業持續發展。
五、結語
大數據時代已然來臨。對企業來說,大數據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數據日益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面對挑戰,企業要重新認識數據,轉變信息管理思維,變革信息管理模式;調整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使之與企業發展相適應;注重技術應用,培養專業數據人才。充分有效地利用大數據,挖掘潛在的巨大價值,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勝利。
參考文獻:
[1] 劉思明.大數據時代的企業信息管理[J]. 通訊世界,2015.
[2] 張鈺.大數據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
[3] 夏明濤.大數據時代下的財務管理轉型[J].中國商論,2016.
[4] liusd.大數據時代下,企業信息管理的新革命[J].網絡與信息,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