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災減災救災步入新常態

掃二維碼下載《智庫觀察》電子版
【智庫觀察】 83人死亡或失蹤,致直接經濟損失380余億元,今年以來湖南發生歷史罕見洪澇災害,已致1223.8萬人受災。而同期民政部、國家減災委辦公室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4557.6萬人次受災,204人死亡,8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518.9億元。必須進一步健全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形成防災減災救災新常態。
近年來,通過不斷探索,我國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然而,也存在一些問題: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完全適應、減災救災信息化手段相對滯后、應急保障措施不力、部分江河防洪能力不足、重救災輕減災思想還不同程度存在。當前,正值汛期,救災抗災進入關鍵時期,需加快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堅持防災抗災救災過程有機統一,將常態減災作為基礎性工作,綜合運用各類資源和多種手段,強化統籌協調,科學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不讓任何一環過程缺失、不讓任何一方主體缺場、不讓任何一項措施缺位。當務之急是要加快推進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救災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區域性自然災害應急技術體系、預警平臺、指揮平臺,提高救災應急響應能力。完善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準備、緊急救援、轉移安置、生活救助、醫療救治、恢復重建、社會參與等環節規章制度。完善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和標準體系,明確政府、學校、醫院、部隊、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還要加快建設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大數據體系,重點推進遙感技術的深層應用及災損評估體系建設,提高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統計核查和信息共享及服務能力。
今年以來,湖南、安徽、云南、甘肅等地相繼出臺合防災減災規劃,加快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集約高效、保障有力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促進防災減災能力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全國探路。
湖南省防災減災救災發展目標及重點工作
10項主要任務
◎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法規政策體系
◎創新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
◎強化防災減災資金物資保障機制
◎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與風險管理能力建設
◎加強工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加強自然災害應急處理和恢復重建能力建設
◎加強基層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加強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加強借助市場手段分擔風險能力建設
◎加強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
發展目標
2020年:基本建成滿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集約高效、保障有力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
●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內
●創建300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和500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實現全省城鄉建設工程基本具備防御6度地震的能力
●建設較完善的森林防火“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
●建成100個以上地質災害應急中心
12個重大工程
◎防洪排澇抗旱減災保障工程
◎防震減災建設工程
◎地質災害防治建設工程
◎氣象防災減災建設工程
◎自然災害衛生應急工程
◎農牧漁業防災減災建設工程
◎森林及林區防災減災建設工程
◎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
◎應急避難場所與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工程
◎減災應急指揮系統和救災裝備建設工程
◎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與科普工程
◎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工程
防災減災救災重在未雨綢繆,要針對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進一步深化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一要健全統籌協調機制,統籌災害管理和綜合減災,加強各類自然災害管理全過程的綜合協調,強化資源統籌和工作協調;二要健全屬地管理體制,強化地方應急救災主體責任,健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制度,完善軍地協調聯動制度。三要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的參與機制,搭建社會力量參與的協調服務平臺和信息導向平臺,完善政府與社會力量協同救災聯動機制。四要全面提升綜合減災能力,強化災害風險防范,完善信息共享機制,提升救災物資和裝備統籌保障能力。另外,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及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情況納入市、縣(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體系予以持續推進。為積極應對今年的洪澇災情,江西省創新實施了“三四五”工作機制。海南省則提出,建設完善全省防災減災綜合信息平臺和決策指揮系統,初步形成全省防災減災大數據庫。
江西防災減災救災“三四五”機制
◎完善“省-市-縣”三級救災資金保障長效機制,積極做好救災資金準備
◎實施“省-市-縣-鄉”四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工程,積極做好救災物資準備
◎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災害信息員網絡,積極做好救災人員準備
重大自然災害過后,公路、房屋、農田等遭到嚴重破壞,一面是老百姓救災、抗災的強烈呼聲,一面是捉襟見肘的財政窘境。因此,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在積極預防,主動應對的同時,還需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保險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必須有政府的適度介入,否則,市場自身必然走向失靈。這就要求必須將巨災保險規定為一種具有政策性因素的強制性商業保險,在其實施中給予適當的保費補貼。同時,應充分發揮政府在巨災保險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包括及時制定或完善巨災保險的法律規則,以保費補貼、救災資助、稅收激勵、超額損失分擔等方式引導、塑造投保人、保險人的積極行為模式等。5月12日,廈門市與由當地五家保險公司組成的聯保體正式簽訂廈門市巨災保險協議,成為全國第四個推出巨災保險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一個把外地人也納入巨災保險參保體系的城市,賠償標準在四個城市中最高。與其他試點城市相比,廈門巨災保險制度是“升級版”:一方面,建立了風險準備金制度,在低賠付年份,把部分結余保費轉為風險準備金,累積應對巨災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采用共保的模式由五家保險公司按比例承保,同時要求必須進行再保,明確分保安排、再保公司職責,為巨災保險提供再保能力支持。
官方微博
weibo.com
(2017年7月18日 10:55)
(2017年7月20日14:53)
(2017年7月16日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