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克琴
摘要:素質教育改革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素養,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運用語文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積淀和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輔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本文根據初中語文教學的教學特征,探討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精神生活;價值觀;素質教育
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這不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人文素養的滲透,還要注重和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談談我的幾點觀點供參考。
一、感受數學語言,顯現文化韻味
數學語言是一種符號化的、由精確術語與關系語句所構成的語言,以其高度的抽象簡潔地描述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為科學的發展提供精確的工具。但有些學生對數學語言往往表現為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為此,教師需要對數學語言進行合理加工,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領略文字語言的嚴謹美、符號語言的簡潔美以及圖形語言的結構美,讓其顯現出特有的文化韻味。比如,教學“倒數的認識”時,可采用師生互對“回文詩”的方式加深對倒數的認識。以“對詩”的形式引出“倒詩”,學生在感知古詩韻律美的同時,加深了對“互為”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數學文化與人文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核心是把人當作“人”
語文教學屬于人文教育,產生人文力量,培養人文素質。人文教育的目的歸結為對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實現個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養學生同情、友誼、責任和勇氣等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人格行為,又可以加強誠信、獨立、創新、自律等現代人格行為的培養;人文素質是一切素質的基礎,從根本上體現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人”,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學生,要把學生當作“人”看,這是實現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先決條件。學生是主體的人,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獨立的個性,獨立的思想和主體意識,要相信并尊重他們。但事實上由于父母和老師沒有把孩子當作有主體意識的“人”來對待,父母長期的包辦代替,學校教育多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培育,導致了學生缺乏思想和主見。
三、多向的學習交流方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立足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一方面,要用動態的、機智的、藝術的眼光巧妙靈活地提煉和組合教材,啟迪學生思維。有位教師在講授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學過程是這樣安排的:首先,由“圣人”孔子的“圣”引出“詩圣”杜甫,激發學生思考,詩人“圣”在何處,“圣”在哪里?然后,亮出本節課的第一個教學目標:體會詩人推己及人、關心民生痛苦和他的深沉的憂思;學習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這種導入方式,有聯想,有比較,有思考,顯得自然。在課文學習之時,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在自己命運和民眾生活里,能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崇高的思想。最后一段使我們看到了詩人高大美麗的形象,這種深遠感人的意境,令人回味不已。”結尾的認識,充滿了激情,將情、景、理融合在一起,給學生以美的陶冶,美的熏陶,注重了人文性的教育。在語文課堂里,我們就是要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師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另一方面,要讓 學生在課外廣泛涉獵,形成開卷有益、手不釋卷的習慣,把課內學的知識遷移到課外加以運用,把課外學到的東西,再帶回課內消化吸收。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風云和文學期刊,對那些富于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的文章,組織學生開展點評,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學習莫泊桑的《項鏈》等作品時,我要求學生不做機械讀書的“看客”,而是引導他們先深入作品,再從作品中跳出來,廣泛地聯系生活,看看我們生活中的“瑪蒂爾德現象”,從而展開討論,形成自己對作品獨到的理解,并試圖挖除我們自身的痼疾。有同學在談到瑪蒂爾德的形象時這樣說:“瑪”的性格的形成固然受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然而更主要的還在于她自身,愛國詩人屈原就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如果她能抵制物質享受的誘惑,就不會那么傷心,更不會出現“片刻虛榮,十年艱辛”的悲劇;在她身上有閃光的一面,也有丑惡虛榮的一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有這兩重性,就看我們如何把握住自己,使自己朝善的方面發展。
四、閱讀優秀的傳統文化,吸納人文之粹
文學寶庫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間真情,沉淀了歷史精華,是人文教育的極好教材。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總是碰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勤奮專心,一絲不茍,但都不讀課外書;他們能把老師課堂講授、課本內容上有的知識學好,但一旦涉及課外知識就束手無策;他們寫作能做到語句通順,沒有錯別字,但作文思路不開闊,材料貧乏沒有新意,因此他們能考好其他各科卻無法考好語文。究其原因,發現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課外閱讀幾乎是空白,他們有可能知道四大名著,但真正讀過的寥寥無幾,沒有人讀過茅盾、巴金、郁達夫、劉心武、蔣子龍等現當代作家作品,更不用說外國文學作品,充其量讀過幾本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究其原因,有的是想讀但苦于手上無書,大多數農村學生沒有這樣的讀書條件和讀書氛圍;有的是苦于沒有時間,隨著中學學科門類增加,教學內容的豐富,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而學習語文的一個很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多讀多寫,如果僅靠有限的幾節課,無疑是杯水車薪,于事無補。有的是感于讀書花費時間長,但受益不明顯,往往有始無終,不了了之,而老師在課外閱讀指導上讓學生放任自流,沒有加以系統性地組織,長期以來,這里仍是荒蕪地帶。
五、結語
加強初中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初中語文教育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綿薄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