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筱
摘要:新課程改革在鋪天蓋地的展開,我們在解讀課程改革理念時,不要以為只是教學理念的灌輸、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形式的更新。作為個體的人才是教育改革的踐行者,所以,改革的完成,要依靠教師破除舊的觀念,樹立新的目標,提高自身素養來實現。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素養
小學語文踐行新課程改革要教和改同步進行,新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著眼于孩子們人格的發展與能力的形成。教師在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外,更要有“百年樹人”的高度責任感,要不斷的摸索適合自己實際教學的模式,改進教學方法。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我以身作則,談談我對教師素養的認識。
一、把握語文教材,針對既定目標開展教學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脫離教材與目標的教學那是教學論的空談。閱讀教學更要有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針對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可以采用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的“導讀、練讀、評讀、賞讀”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學生零距離,心貼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潛心感悟。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后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準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么,而不會盲目地為“怎么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并。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這是順利教學的保障
文學性是小學語文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點,教師的文學素養是把德育滲透于教學的關鍵。“語文的課程資源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語文教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課堂組織調控能力,還應有靈敏的嗅覺,睿智的雙眼。新理念倡導的是“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景觀,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積累、運用、整體把握的能力。整體把握能力地培養,需要讀者在讀文本時的經驗和情感的投入;積累不單是知識方面的積累,還包括生活,情感等的積累。學生對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環境,認識體驗越深刻、越豐富,對文本的感悟就越深刻、越豐富。善教的老師懂得如何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親近感,認同感,知道感性認識的重要性。如教《長城》,這是體現古代物質文明的文章,要讓學生在感悟中形成長城雄偉之意象,感性認識什么是創造;教《赤壁之戰》要通過對處理事情方式方法的感悟,感性認識什么是人生智慧;《新型玻璃》要通過對高科技產品的了解,感性認識什么是科技;《豐碑》則通過對人物特點的感悟,感性認識什么是崇高的人格。通過對一篇篇文本的閱讀,隨著感性認識和感悟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逐漸形成,文化知識也隨著語言的不斷積累而豐富。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么精神,體現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于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么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注、摘抄書作”,什么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除此之外,還絕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價值的引領。能讓孩子學習語文的激流涌動的語文課,必定是能感染人,有活力的課堂。正如大師們的課堂:儒雅、從容,常常靈氣勃發、靈光閃現,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課堂上,他們能這般駕輕就熟,隨手拈來的東西,皆可作為教學資源,無不是因為他們皆具有居高臨下的文學素養,才能如此游刃有余。審美情趣,品德修養的提高,是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基礎。小學課文充滿著文學藝術,即使是以單調乏味的識字教學為內容,也不失缺美的因素存在。如生字教學組成詞串:“春天,春風,春雨/柳樹,小草,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杏花,梨花,桃花”。這種中國漢字特有的,由雙音詞構成的二拍子節奏,使孩子在識字的過程中,領略到了押韻的美,音樂的節奏美。又如詩歌:“小魚玩了一天水,池塘媽媽懷里睡??”,“到處林遮樹掩,青藤垂掛屋檐??多虧小狗幾聲汪汪,才把客人喚到門前!”這種融形式美與內容美于一體的富有童真童趣的兒歌,學生讀來朗朗上口,通過朗讀、感知、感悟,在頭腦中產生意象畫面,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培養,情感世界得到滋潤;另外一些通過閱讀能體會到科技美的文章,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體會到人格美的如《地震中的父與子》,體會到生活美的如《養花》??,文化的美感就這么被培養了,人的靈魂得到凈化,人格變得高尚,精神領域不斷得到豐富。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強,熱愛生活,內心情感豐富的老師,不僅能從教材中挖掘出美的東西,還善于從生活中去發現美,并及時地滲透給予學生。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的素養決定教學質量。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要使學生產生熱烈的感情,使學生對真善美具有鮮明的辨別力,也就實現了我們教學的真正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