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山
[摘 要]液壓支架是采煤工作面三大配套設備之一 ,其功用是有效地支撐和控制工作面頂板 ,保證工人操作及機器運轉所必須的安全工作空間。目前國內液壓支架的研制技術水平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但液壓支架的大修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 由于大修技術跟不上 ,導致全國煤礦企業每年要報廢的液壓支架達上千套 ,可見探索液壓支架大修技術意義較大,而影響大修質量的關鍵就是立柱和千斤頂的維修,而離心式油缸內壁拋磨機的設計則可以在提高立柱、千斤頂清洗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支架的大修質量。
[關鍵詞]液壓支架 油缸 拋磨機
中圖分類號:T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31-0361-01
1、離心式油缸內壁拋磨機的應用意義
對于液壓支架的修理質量影響比較大的是千斤頂、立柱和閥的維修質量。其中千斤頂和立柱的銹蝕程度嚴重了維修質量,同時由于油缸的內筒深且又是盲孔,所以清洗難度非常大,而立柱和千斤頂又是液壓支架的重要執行元件。由于立柱和千斤頂的制造成本比較高,所以在支架大修過程中,一般就是將液壓支架上的舊的千斤頂、立柱和閥翻新再利用,而對立柱返修的關鍵是,如何提高立柱缸筒內部的清洗質量,只有將缸筒內部清洗干凈,才能確保再次組裝時不會發生泄漏。
2、離心式油缸內壁拋磨機的應用原理
通過我們研制的離心式油缸內壁拋磨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立柱油缸內部的清洗問題,進一步提高立柱的大修質量。該設備由運行機構、升降裝置、低壓泵站、防銹潤滑等部分組成。通過高速運轉的砂布輪,在缸體內壁進行離心式拋磨,同時低壓泵向缸內注入清洗液,完成對 。該設備的使用提高了油缸的內壁光潔度,從而提高了油缸的大修質量。電氣原理圖1所示
具體工作原理:
(1)整臺設備布置在平整的鋼板上,通過“T”型軌道做橫向運動,傳動桿固定在小車上通過封閉“[”型軌道做縱向運動,其動能由一臺主運行電機和低壓三相電泵完成。油缸在專用槽型架上依次排開,機器沿槽型架同向運行,傳動桿帶動砂布輪以2900r/min的速度,通過小車運行進入缸體內部,對缸體逐個進行拋磨清洗,低壓水泵系統將清洗液噴到旋轉的砂布輪上,在做往復運動時,液體既是拋磨作業的潤滑劑,同時流出時又將清理的雜物帶出。槽型支架設計成前低后高,呈現20的傾斜角,這有利于液體的自然流出,槽型架前方設置了一條傾斜的水槽,流出的廢水、雜物沿水槽流進了排水溝,從而達到了拋光清潔的目的。
(2)由于立柱、千斤頂的口徑不盡相同,通過前后兩個升降油缸,可對不同的油缸調整中心高度及20的傾角,確保與油缸保持同軸。通過更換砂布輪,可滿足不同油缸口徑的要求。由于油缸在工作要承受近30MPa的壓力,必須保證內壁的光潔度和物理尺寸,特制的砂布輪由近千條煅燒料砂布條組成,選擇180~240#的粒度,通過離心力將砂布條旋轉拋開,在液體介質的參與下,與內壁產生高速軟磨削,即清掉了銹蝕污泥又不損傷內壁。清理后的油缸待水瀝盡后,用相同口徑的油海棉,深入內筒進行表面附油做防銹處理,裝筐后轉到待裝區。由于缸體內附著了潤滑油,減小了與活塞組裝時的摩擦力,導入順暢自如,解決了以往“切密封”的現象,一次性組裝合格率大大提高,降低了大修成本。
3、離心式油缸內壁拋磨機的應用優勢
拋磨機采用定心同軸、離心拋磨,保證了油缸內壁的光潔度,清洗徹底,又不損傷內壁,避免了質量問題的發生。由于采用了一體化設計,多向軌道運行使機器操控性好,單人就可完成全部的工作。外缸的集中擺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導水槽使場地上不會出現積水和雜物,工作場地整潔有序、達到了預期的設計要求。稍加改進即可應用在油缸加工制造中,該設備在煤炭行業中有很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大修后的油缸在組裝前,必須進行防腐處理,保證在組裝時不損傷密封圈,以往我們采用拖布蘸油的方式,對油缸內壁進行附油,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油缸的銹蝕問題,但潤滑油浪費嚴重,并且附油不均勻。工作效率低,又浪費成本,在拋磨機對油缸內壁清洗完畢后利用手持充電式自供油缸內附油器進行涂油處理,便可對油缸內筒的鐵屑、雜質、表面浮油等一次性清理干凈。其手持充電式自供油缸內附油器。如圖2所示
該附油器采用伸縮探桿設計,主電機用大扭力直流減速電機,工作時扭力電機以較低的轉速帶動海綿頭工作,附油均勻且無死角。采用自吸式直流油泵,在需要時以點動方式對油缸進行注油。同時在手柄端設置了高亮度LED照明裝置,用以觀察工作效果及缸桶內的光潔度。根據觀察的結果可以調整注油量。
總結
利用離心式內壁拋磨機對油缸內壁進行清洗同時用油缸內壁附油器對有油缸內壁進行附油處理,在保證油缸內壁清洗干凈的同時還能均勻抹油,進而保證油缸的大修質量。還能夠大幅的減少大修成本。
參考文獻
[1] 邢富康、蔡站、劉玉堂等.煤礦支護手冊.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1.
[2] 王國法.兩柱掩護式放頂煤液壓支架設計研究[J]. 煤炭科學技術.2003.
[3] 錢明高,王慶康.采煤工藝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