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泳
如淵似海 剛猛圓通:劉海科
文/本刊記者 吳泳
核心提示
身為河南省武術散打隊總教練、鄭州少林塔溝教育集團副董事長兼武術總教練、少林塔溝武校黨總支部書記的劉海科常讓人覺得神秘而深沉。
他待人低調儒雅,處事剛猛圓通;看似不喜闊談,其實胸中自有丘壑,腹藏韜略經綸。一位熟知劉海科的朋友說,別看他整天喜歡泡在省散打隊里不出來,似乎是個“武癡”,可幾日不見,人家一篇論文拿出來了;再一月不見,人家一部著作又獲獎了,“他論武術,談教育,議管理,評文化,都是入木三分,‘一鞭一條痕’。”
他坦蕩涵容,即使面對尖銳的詞鋒和偏激的觀點,也能微笑著平心靜氣聽完。他是個行動派,不太喜歡高談闊論,說起話來具體而井井有條,而一旦做起事來,頗有“其疾如風,其徐如林,進擊如火,不動如山”(風林火山)的風范,剛柔相濟,“上兵伐謀”,允武允文,無怪乎有朋友戲稱他是“將軍中的元帥,元帥中的將軍”。
劉海科教授以民辦武校總教練的背景,執掌河南省武術散打隊,最初頗有爭議。但他接連創下的驚人記錄卻越來越讓異議者不得不沉默。
他接連培養了奧運、世界和國際級散打冠軍687人次,全國散打冠軍1021人次。他帶領河南省散打隊連續在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運動會散打比賽中獲得4金3銀2銅,連續在第五、六、七3屆全國城運會武術散打比賽中獲得4金3銀3銅。2013年11月,“全國城市運動會”正式更名為“全國青年運動會”,他帶隊在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散打比賽中又獲得了1金2銀和一個第四名的優異成績。
8月6日下午16時,塔溝武校新校區河南省散打隊集訓基地6樓,劉海科在一大片炸雷海嘯般的叱咤聲中,正站在擂臺上緊緊盯著接受“魔鬼訓練”的種子選手。
約足球場大的訓練場內,不同年齡段的隊員們正嗷嗷叫地猛擊沙袋,聲振屋瓦,熱血場景頗似一首歌:
“一聲霹靂震山川,一群猛虎好兒男;鋼鐵的意志鋼鐵漢,鐵血衛國保家園……”
劉海科此時正“不動如山”地挺立在擂臺上,時而用手指輕撫上唇,時而撫摸下巴,他目光犀利,不放過該隊員任何一個動作細節。
這名特訓隊員一下午要接受6場車輪戰,此時已接連挺過了3場。
“那個拳又不中了啊!我不看別的,就看你有沒有后手!”
“拳是用來打的,不是做樣子的!”
從一大早直到下午6點,除去隊員吃飯午休時間,劉海科始終站在擂臺上工作不停。他的運動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
“天天都是這樣。”劉海科笑笑說。
省隊主帥每天都盯在訓練場里親自上陣,這在全國散打界幾乎沒有第二例。
很多時候來不及吃晚飯,劉海科就馬上趕回辦公室,塔溝集團一天的眾多事務還在等著他去處理。
9月全運會鄰近了,劉海科近3個月來都是這樣全身心地以訓練場為家。
多年來,劉海科多次作為國家武術散打隊教練,率領弟子屢獲佳績。2008年8月,他作為北京奧運會國家散打隊教練,帶領弟子張帥可獲得奧運史上首枚男子散打56kg級金牌;
2014年3月,他作為國家武術散打隊主教練,帶領隊員在第五屆世界青少年武術錦標賽上獲得3枚金牌;
2014年8月,他再次作為國家武術散打隊主教練,帶領隊員在第二屆青奧會武術散打比賽中獲得4枚金牌。
他培訓的學員李亞各在南京青奧會武術散打比賽上,代表中國隊奪得男子散打52公斤級金牌;
學員陳衛剛、孔洪星等先后在第三至第十三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上榮獲金牌;
學員石旭飛、葉翔等先后在第一至第八屆世界杯武術散打比賽上獲得金牌;
學員劉澤東、孫勛昌、李新杰、孔洪星代表中國先后在十三至十七屆亞運會散打比賽中獲得金牌;
學員張宇杰、李俊麗、夏瑞鑫、郭亮亮、陳彥召、李新杰先后在第十、十一、十二屆全運會散打比賽中奪得金牌;學員張開印三次在中泰對抗賽上完勝對手。
“我今年50出頭了,該有的基本都有了。可為啥現在每天還泡在訓練場一線,八匹馬都拉不走呢?第一就是愛好,第二就是想負好崗位責任,全力以赴盡好義務。”劉海科說,父親劉寶山今年86歲,依然每天七點就趕到辦公室辛勤工作,父親對工作一絲不茍的態度和對事業精益求精的追求,讓他感動之余更是不遺余力地去學習和跟隨。
“不光是我們,塔溝集團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在玩命干事業。”在塔溝,即使是凌晨3點鐘,集團下一個緊急通知,3萬余師生10分鐘內便能全部集合完畢。
而具體到“省隊市辦校管”的河南省武術散打隊(委托塔溝教育集團訓練管理),在劉海科的帶領下,所有教練都能做到24小時與隊員同訓練同食宿。該隊女子散打方面的孟麗、李俊麗兩位教練,孩子都才兩、三歲,正是離不開母親的時候。可兩人為了事業,依然堅持天天準時帶隊訓練,上班時就把孩子放在宿舍,托調休的隊員陪著。
“其實散打訓練,全國的路子都大同小異,為何有人能拿冠軍有人不能?這就和炒菜顛大勺一樣。”劉海科的比喻引起一小陣歡笑。
他說,居家炒菜用的油鹽醬醋、食材配料都差不多,誰也沒有龍肝鳳膽。可同樣一道菜,有人炒出來寡然無味,有人炒出來卻讓人回味無窮。
“為啥?這就要看大廚對火候的拿捏了。”劉海科說,油啥時候下鍋,熱到啥程度,菜啥時候下鍋,下鍋前要不要過水,要不要熗鍋,啥時候出鍋,這都是水平。
和顛大勺一樣,想培養出冠軍,除了智慧和勤奮,還得將火候拿捏得恰到好處,甚至不得不與運動員“斗智斗勇”。“一個隊員有一個隊員的稟賦和個性,其優勢和短板也千差萬別。”
劉海科的訓練秘訣具體來說就是“問題找準,方法得當,落實到位”。
現在這個階段,他就是要通過高強度、高密度的車輪戰手段,不斷激發種子選手的專業技術潛能、場上應變能力和面對不同風格對手的實戰經驗。
正是采取這種火候拿捏和 “顛大勺”般的獨特培訓方法,加上自己身先士卒、拼命三郎般的勤奮和執著,劉海科和父親及兩位哥哥持續創造了散打和武術賽事方面的一系列奇跡。
從建校到今年7月,塔溝集團共參加國內外重大武術賽事850多場次,獲得獎牌13257枚,金牌6182枚,其中奧運、國際和世界冠軍687人次,全國冠軍1021人次。在全國大型武術賽事中獲得45次團體冠軍,在河南省武術比賽中,連續30年獲得武術散打比賽團體冠軍、連續24年獲得拳擊比賽團體冠軍、連續20年獲得跆拳道比賽團體冠軍、連續20年獲得套路比賽團體冠軍。這些成績是劉寶山先生父子4人和塔溝3000多教職工集體智慧和合力的結晶,而作為該集團武術總教練的劉海科功不可沒。
都知道塔溝武校是“全國乃至世界在同行中規模最大的武術學校”,可如果說“少林足球”、東京奧運會新增項目小輪車、滑板這些時尚運動項目也是塔溝擅長的絕活,你是否會感到意外。
是的,塔溝現在不僅已成為河南省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而且正不斷為國家級代表隊輸送大量滑板等項目的人才,大膽而創新地闖出了一條“武術跨界”的新路。
作為塔溝武術跨界領域的又一創舉,備受各界矚目的“少林足球”一年多來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2015年11月10日,河南省青少年少林足球訓練基地在少林塔溝教育集團正式掛牌成立。
劉海科介紹,2016年3月,少林足球的訓練工作全面鋪開,學員達到1400余人,河南省體育局除了經費支持,還批準少林足球隊可以直接參加所有的省級比賽,其目的就是讓少林足球多見大陣仗,高起點,嚴要求抓好訓練。
劉海科說,這1400多名隊員現在除了苦練球技,同時堅持每天勤練武術,塔溝集團則對他們實行了別具特色的“2-1-1”培訓制度,“最初我們去參加省級比賽,一場賽被別人灌個十幾比零成了家常便飯。現在呢,我們一場賽灌別人‘幾比零’成了家常便飯。”少林足球隊已迅速躍居河南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前四名。
今年7月27日上午,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來到少林塔溝教育集團調研,對塔溝集團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習武的學生身體協調性強、柔韌性好,還能夠吃苦耐勞,學校開設的部分項目,可以與奧運會項目相結合,可以進行跨界選材,選派優秀隊員到國家隊。
劉海科介紹,今年7月初,國家體育總局社會推廣部的有關負責人就帶領國家滑板隊到塔溝武校挑選出了19名合格的優秀學員,經過10多天的短暫訓練便初見成效,這充分證明了跨界選材具備可行性,這種大膽創新和開拓,得到了從河南省體育局到國家體育總局的肯定與支持。
7月底8月初,應國家體育總局邀請,劉海科受集團董事長委派先后兩次參加了國家體育總局跨界選材及調研座談會。
會議上國家體育總局茍仲文局長對塔溝跨界跨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議總局把塔溝武校作為一個全面的跨界選材基地。
劉海科在會上頗有感觸地說:“國家體育總局實施跨界選材打破了傳統的選材方法,綜合利用了各方有利資源,通過兩次學習總局領導講話和工作部署,我們都真切地感受到,跨界選材為武術學校的發展提供了良機,不但可以在武術專業上培養人才,更能在體育事業上發揮更加深遠的作用”。
不管是武術跨界選材的創新,還是優秀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更優質更妥善地幫助學生就業。
劉海科常說:“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就業出路的重要性,因為這是一所學校發展的基石,也關系著學校發展的命脈,全體員工要在高度認識的基礎上,認真抓好教學訓練、思想教育、綜合能力等工作,為學生的發展、學校的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而塔溝集團的學生就業狀況,在業界一直頗具標桿性質。劉海科介紹,他們通過參軍入伍、公安武警特招、省市專業隊特招、出國任教、內部就業、企事業單位就業和到其他學校任教等方式,不斷將學生培養成武術專業技能突出、綜合實力強、文化素質高的優秀人才。
2017年上半年,該集團2724名學員實現就業,就業率達88%以上,創下歷年來新高。
“這說明我們培養學生的目標是正確的;從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吃苦耐勞、兢兢業業。”
劉海科表示,學生的教育不能只看技術層面,還要從道德品質、行為習慣、文化知識等方面繼續強化,要把他們培養成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
從教育理念到教學方法,從摸索實踐到理論研究,劉海科在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后在學校里更加細化,不斷踐行,并派人監督落實,形成了學校管理有序的良好局面。
談到在不斷前行的過程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劉海科并不回避:“近段時間,我們發現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部分不合理教學管理方法已不能與集團的健康有序發展相適應。”
他說,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發展中存在、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更多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認識到轉變工作思路,改變工作方法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堅持“關心、愛護、說服、誘導、幫助”的工作方針,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軌道上來。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還提出了在日常管理和教學當中要以感化教育、理性教育和獎懲教育三種教育方法相結合,協調推進持續發展、不斷壯大的新路子。
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劉海科強調必須重點培養學生的愛國、愛黨和愛校意識,同時把“忠、孝、仁、義、禮、智、信、勇、勤、恒”做為人生準則,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發揮團結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實現自身價值。”
在知行合一、德武并重、文武并舉地不斷抓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時,塔溝集團的人才梯隊建設也是劉海科念茲在茲,不斷完善的一個亮點。
“梯隊建設是一所學校人才培養和輸送的關鍵,必須與學校專業隊的比賽戰略和長期建設密切結合,持續強化和完善分級培養與管理的機制。”劉海科認為,梯隊建設要定期進行人員更新,不能只進不出,要優勝劣汰,形成競爭力,促使學生在這種形勢下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
塔溝武校學員從6歲到30歲不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班級類別、不同的訓練年限,為運動員選拔及梯隊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們通過每年一屆的運動會,從中選拔出各種項目的優秀學生,成立各年級、各項目重點隊、校隊和專業隊。
學校梯隊建設堅持從娃娃抓起,在幼兒班就分別成立了套路、散打、拳擊、跆拳道、武術表演五個項目的專業隊,普通班級成立了少年套路、散打、拳擊、跆拳道、武術表演重點隊,然后又成立了青年組各項目的校隊、二線專業隊和一線專業隊,保證每個年齡段、每個項目都有優秀苗子能源源不斷地向更高一級的梯隊里輸送人才。
劉海科不僅是持續創造比賽奇跡的河南武術散打領軍人物,也是位武術藝術策劃高手;他力主在塔溝成立武術藝術表演團,14年帶隊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并五次獲獎,并先后策劃組織學員參加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海特奧會開幕式、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開幕式及閉幕式、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及閉幕式、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及閉幕式、杭州G20峰會等重大活動的演出,開創了武術表演新領域,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習近平、李長春、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著名導演張藝謀、陳維亞、張繼鋼的高度評價。
他不僅是一位國家級教練,還是位擁有教授職稱的武術理論研究者和教育專家,他主持了河南省政府招標課題《中原功夫文化研究》和河南省科技廳課題《中原功夫文化闡釋》兩個課題研究。
目前他申報的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地緣學視角下民辦武術學校的戰略研究》課題研究,已經立項。
他先后發表了《少林武術文化產業分類及其發展模式研究》《武術散打運動員戰術能力的研究》等數十篇論文,他編寫的《中華武術發展論》獲河南省首屆自然科學學術獎——河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參與編寫的《傳統少林武術套路集成》被評為河南省科普作品一等獎,2010年,由他創意發明的“頭頂梅花樁”項目已獲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
在數十年來的持續實踐和研究中,劉海科結合劉氏兩代經驗總結和自己多年的思考,提出了武術傳承的創新策略和發展模式,他認為中國武術的傳承需要轉變思路,以發展的觀點來看,武術勢必要與新的社會要素結合,產生新的價值。“在歷史進程中,中國武術正是不斷與軍事、教育、醫學、旅游、影視、藝術等相結合,才衍生出不同的武術價值,方使中國武術保持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
武術傳承既要保護又要創新,一是要繼續深化、細化開展中國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二是要對武術器械、服飾等物質器具進行保護;三是對中國武術的習練方法、套路種類、門派典故、禮節儀式、練習口訣等進行保護,保留原汁原味的武術特色和各家門派所長。
在武術保護創新的基礎上,塔溝武校結合國家有關政策,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劉海科介紹,為了深入挖掘、提煉、展示少林武術文化的內涵,提煉超越國界的核心文化價值,該集團在塔溝武校老校區,建設了嵩山少林武術博物院,將其打造成以少林武術為代表的中國武術文化展示傳承基地、少林武術標準制定中心、少林武術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中心、尖端人才培養基地、少林競技演藝示范舞臺、嵩山少林核心景區延伸體驗觀光產品等。目前,博物院項目已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建設,全部完工后將把表演武術與旅游相結合,做大做強少林武術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
多日的采訪中,劉海科是以一種身份多重、個性充滿層次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
他自幼緊隨父親刻苦學武,在他心里,父親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忠信孝悌、大智大勇,面冷心熱、內慈外嚴,從小到大都是他崇拜的偶像。父親堅忍不拔又善于助人,諸多品質對他和兄弟姊妹們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劉海科青年時代就投入到塔溝武校艱苦創業、不斷提升的滾滾洪流中去,35年過去了,如今的劉海科,早已打拼磨礪成教授,國家級教練,國家武術八段,河南省第九、十屆政協委員,鄭州市人大代表,河南省武術散打隊總教練,少林塔溝教育集團副董事長兼武術總教練,少林塔溝武校黨總支部書記了。
他先后四次獲得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多次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通令嘉獎;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廳授予“第八批河南省優秀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被河南省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被鄭州市委市政府、鄭州市委組織部確定為“鄭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鄭州市市領導直接聯系高端人才”。同時,他還獲得了“河南體育世紀十佳教練員”“啟蒙教練金獎”“優秀教練員”“河南省優秀館校長”和“河南省武術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14年,他被中國武術協會評為“全國十佳教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記一等功獎勵。2017年,他被登封市少林武術協會授予“少林武術名家”稱號。
他待人低調儒雅,處事剛猛圓通;看似不喜闊談,其實胸中自有丘壑,腹藏韜略經綸。
他允文允武,低調深沉,可一旦做起事來,拼搏開創,“其疾如風”;推進事業,穩扎穩打,“其徐如林”;攻堅克難,剛猛難遏,“進擊如火”;屯兵固守,巍然難撼,“不動如山”。
他坦蕩涵容,即使面對尖銳的詞鋒和偏激的觀點,也能微笑著平心靜氣地溝通。
他是個行動派,不喜紙上談兵,為人低調沉穩,剛柔相濟;做事 “上兵伐謀”,剛猛圓通,被人盛贊為“將軍中的元帥,元帥中的將軍”。
劉海科自己則說,自己有今天,完全都是父親言傳身教和嚴格教育的結果。父親教給他最珍貴的和受益無窮的品質就是:謙虛認真,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堅韌不拔,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做事業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圖/馮威鋒 本刊首席記者 嚴橋成
記者 黃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