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美院風景線之十八
庭院樣本:天津市薊州區孫各莊
滿族鄉隆福寺村村民院子。
庭院女主人:崔玉蘭,村民。
隆福寺村坐落于天津薊州區和河北省遵化市的交界處,距清東陵6公里。曾經的隆福寺村因行宮和清東陵而興,在乾隆年間達到鼎盛。村內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是滿族,他們的先祖大多是因管理行宮或修建東陵遷居至此。
崔玉蘭老太太雖然上了歲數,可還是閑不住,她喜歡在自家門口的空地上種些時令蔬菜,不僅美化了環境,還滿足了全家人的食用需要。干完活她就要去村里四下走走,到處看看。這座在清朝“吃皇糧、拿俸祿”的小村莊,如今正在不斷尋找挖掘著昔日的榮光。
隆福寺村村口有一座巨大的石雕,石雕上用滿漢雙語寫著隆福寺村的村名。石雕后不遠的空地上佇立著八根旗桿,旗桿高懸滿族的八面旗幟;旗桿旁,是滿族人用來祭祀的索羅桿。
隆福寺村好安靜,它不同于薊州區許多因旅游而興旺的村子,這里仿佛是一片未被開發的處女地,矮矮的平房,路邊拴著老黃牛,偶爾傳來的家畜、家禽的叫聲是打破安靜的唯一音符,這里保持著原始的村莊本色。
隨崔玉蘭來到她家,四合院式的建筑靚麗爽眼,庭院面積260平方米,庭院四角建有養魚池,池內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魚兒游過。養魚池周圍擺放著綠植盆栽,既美化了環境,又起到了遮擋作用,防止小孩跌落到魚池中。室內,地面、茶幾、窗臺一塵不染,墻角擺放著大型綠色植物,色翠欲滴,讓人感到心情舒暢。
坐在院里石臺旁,吃起核桃,老太太開始說古:“我們這里的核桃可是鼎鼎有名,當年它就被封為貢品,平常的老百姓根本吃不到。”早年間,這里是清帝謁陵必經之路,乾隆來東陵祭祖時,就住在孫各莊隆福寺行宮。相傳,乾隆發現這里的核桃不僅沒有澀味,還帶有一股甘香,油而不膩,非常好吃。于是,他便命人帶走了好多核桃,賜給后宮嬪妃。乾隆為此作有詩句:“卻笑苦求萬年藥,不及樂此品胡桃。”隨即,孫各莊核桃被列為貢品。
隆福寺村現有130多戶、480多名村民,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靠種核桃和板栗,過了農忙時節年輕人就會外出打工。
崔玉蘭說,村黨支部現在千方百計挖掘村中的滿族文化歷史遺跡,要把隆福寺村建設成一個滿族風情村,開展農家院旅游,吸引游客,為農民增收。她把家里的庭院打扮得美美的,就等城里人過來休閑。
隆福寺村距離行宮隆福寺遺址只有200多米。崔玉蘭年輕時嫁到隆福寺村的時候,聽村里的百歲老人說起,他小時候見到過隆福寺行宮乾隆御筆親題金匾,后來被人摘下,把匾上的金粉刮下拿到集市上換了酒喝。行宮和寺廟在民國時期因戰爭被大規模破壞,曾經金碧輝煌的行宮如今只剩下散落在荒草中高出地面半米的地基,以及零零散散的石碑殘骸,整個行宮遺跡如果不仔細尋找就很難辨認出來。
崔玉蘭說:“清朝衰敗后村里不少人家把行宮的石碑砸成碎石塊,運回家蓋房了。以至現在很多村民翻修老房子時都發現墻上有碑文……”老太太感慨著,好在現在大家都知道珍惜文物了,也知道把自家院子拾掇利索了,這都是天下太平、豐衣足食后才能顧得上的事,咱們趕上好時候了。
極目遠眺,山嵐疊翠、草木蔥蘢,全鄉沒有一個工礦企業,一派淳樸自然之氣。這里,地靈、人杰、果美,生態環境極佳,負氧離子達到天津市區的60倍,森林覆蓋率93%以上。
點評:院落空間緊湊,符合老人的生活習慣,方便通行。庭院四角的養魚池和配套綠植,展現出主人獨到的生活情趣和對孩子的細心呵護。主人獨具匠心地采用行列布置的彩旗,彩旗之下,幾人圍坐在石臺周圍,食甜果、飲香茶、談家話,休憩間歡笑陣陣,其樂融融。再環視一下院內的灌木花草、郁蔥的莖葉和錯落的枝條,讓人不禁悠然愜意漫上心頭。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專家對崔玉蘭家庭院的點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