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
“中國大媽”一直很忙,她們不僅到菜市口百貨搶購黃金,到濟州島買樓,還扮演了一回文化輸出的急先鋒,跑到紐約日落公園跳起了腰鼓,耍了一把最炫民族風。不過這一回,美國人不解風情,不僅多次報警,警察還把帶頭的大媽給銬起來了。
美國人真不給面兒,何必跟我們的大媽動粗呢,尤其理由又這么奇葩——“沒理由地在公共場所制造噪音。”要知道在中國每個城市的中心廣場,都是白天歸城管,晚上歸大媽,噪音指數能趕上U2在海德公園開演唱會,也沒見警察去逮人的。
所以,中國大媽義憤填膺,感覺自己受了歧視,要找美國議員給出頭。我對其效果持懷疑態度,因為大媽們確實違法了,只不過她們不知道。沒辦法,那是美國人制定的規則,他們自己首先在遵守。
大媽的中國大聲音,是一個喜感又有點荒誕的跨文化沖突案例。這樣的案例,我在英國時也遇見過。每年的八月,我生活的蘇格蘭首府愛丁堡會舉辦藝術節。全世界的文藝青年來到這里,無數的劇目在上演,街頭坐滿了游人和流浪藝術家,賣力地推銷自己的劇目,其中不乏日本、韓國演員的身影。我還從沒見過中國藝人在街頭演出,但今年明明從國內又來了很多院團,聽說都在劇場里埋伏著呢,他們在街頭的聲音太小,相反,在劇場里聲音又太大。
一周前,愛丁堡最大的劇場之一“節日劇場”上演芭蕾舞劇《天鵝湖》,演員全是兒童,這是一所中國小學的演出,北京實驗二小的大手筆,門票免費。演出時,隨隊攝影師在舞臺跑上跑下,忙著給小演員們留下倩影,完全不顧臺下還有上千觀眾。不堪其擾的觀眾們紛紛抗議,最終主辦方把攝影師趕下了臺。
前幾天還看了一場演出,名字叫“中國色彩”,演員是北京各中學的學生,免費送票。四位學生主持人,氣質很像主持春晚,每個節目都向觀眾討要掌聲。中學生們操弄起嗩吶、鼓、鑼、板胡還有非洲鼓,分貝和氣勢都不下于日落公園的中國大媽,幾乎每個節目都很吵。組織演出的人,仿佛根本不需考慮觀眾耳朵的感受。奇怪的是,孩子們演奏樂器時,大音箱里還放著巨大的電子音樂,作為演員演奏時的混音,以致演員的演奏很難聽得請。
最令我坐立不安的,是女生們的民族舞,無論西藏舞、傣族舞還是苗族舞,服裝除了一點民族元素,已完全不是民族傳統服裝,過于現代也過于暴露,對于中學生來說,這是非常不合適的。舞蹈的編排,也毫無中學生的青春與清新,而是整齊、成熟甚至流于艷俗,演員臉上也帶著統一的笑臉。除了服裝不同,我分辨不出不同民族的舞蹈有何不同。
我為同學們感到悲哀,為在場的觀眾感到抱歉。老師給了孩子們錯誤的指導,讓他們以為那就是藝術,而演員又誤導了觀眾,讓他們以為那就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國的文藝團體來參加藝術節,不到街頭“賣藝”,不與觀眾交流,不愁門票銷售,不用為生計發愁,不用考慮成本,往往以民族大嗓門樂器或威風腰鼓開道,頗有愷撒“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的氣場。
各種大聲音,都有一些共同點。首先,他們并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無論主場客場,打法都是“以我為主”。他們大概擔心,在國內說話嗓門小了,話沒人聽;加塞慢了,車趕不上;太考慮別人,自己要吃虧。
大聲音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只輸出不交流,功夫自成一派,別人的打法就是邪門歪道,只有自家才是名門正派。聲音大得再也聽不見別的聲音,充滿了各種自信,也不管別人是否捂上了耳朵。鏘鏘鏘地熱鬧一陣子,高調宣布自己勝利了,實際上,大聲音根本沒人聽,屬于精神勝利法的又一翻版。
河南有句老話,叫“莊稼老頭不識貨,專揀大的摸”。其實,大未必佳。如何把中國大聲音進化成中國好聲音,這是一門值得虛心研究的學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