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燦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主要依靠從事代加工制造業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這種戰略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確實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這一模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特征注定了其不可持續性。另外,隨著人力成本優勢的喪失,我國已經到了不得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候。為此,2015年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宏大的產業升級計劃,吹響了向著中高端制造業進軍的號角。而提到中高端制造業,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德國。德國素來有“制造業王國”之稱,極高的產品質量讓德國人在兩百多年以來的絕大部分時間里都居于中高端制造業的統治地位。德國人對自己生產的產品所表現出的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廣受贊譽。顯然,產品的質量很大程度上由生產者素質決定。所以“工匠精神”是德國制造業高質量水平的重要直接因素。另一方面,德國的工業企業類型屬于典型的“二元結構”,除了有舉世聞名的大眾、西門子等大型企業外,也有被赫爾曼·西蒙稱為“隱形冠軍”的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德國大約有370萬家企業,其中99%以上屬于中小企業”。本文擬從研究在德國大量存在的“隱形冠軍”對德國人“工匠精神”的存續影響的角度來揭示德國強大制造業決定因素的冰山一角。
一、德國中小企業對產品質量與生俱來的執著
據西蒙教授調查,有許多德國中小企業占據了其所在行業份額的70%~90%。中小企業要在利基市場取得這樣的地位,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產品質量取勝。再加上中小企業不具有系統重要性,經營出現問題甚至破產都不會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所以其獨立性更強。這些因素決定了利基市場濃厚的競爭氛圍。所以企業對技術改進尤為重視。“德國的中小企業擁有極強的創新研發能力,它們中的54%為市場帶來過產品或工藝流程上的創新,比歐盟的平均值高出20個百分點。”而這個數據還很可能被較大的低估了。這些“隱形冠軍”行事相當低調,很多中小企業從來不會申請專利。一方面是因為專利申請的花費過高,手續太繁瑣;另一方面,保持低調也是這些“隱形”冠軍保護自我的重要方式。為了保證在狹小的市場里生存下去,中小企業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積累技術優勢。而突破性創新產生周期往往多達幾十年,如果這些中小企業把賭注都壓在突破性創新上,很可能在它到來之前企業就被那些關注于持續性創新的對手淘汰了。所以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決定了它們更加看重持續性創新,它們的員工必須持續不斷地投入到技術的改良中去。當然,德國的大型企業也需要在產品質量上打敗對手以求生存,它們的社會影響力也比較大。而大型企業往往多多少少擁有一定的壟斷地位,為數眾多的員工也容易產生搭便車的心理,他們的創新意愿要小得多。另一方面,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客戶是創新靈感的重要來源。大企業雖然有細致的市場營銷規劃和一流的市場營銷機構,但在它們的研發和管理人員與客戶之間隔著大量的生產和服務人員。而中小企業則不同,由于企業體量更小,客戶也更少,負責與客戶接觸的往往就是企業里的技術工人,甚至是研發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客戶的要求和建議很容易就會被吸收,由此帶來更多的技術改進。而技術改進所產生的經營上的反饋效應又會促使企業對技術改進更加執著。這些都決定了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相比其創新意愿更弱。而且大型企業對德國人品性的塑造作用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在德國,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占穩定就業人數的68%左右,遠超過大型企業的32%的水平。并且德國82.9%的培訓崗位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此外德國大企業的這些特點也并不是德國所特有,一些其他國家也有很優秀的大型企業,但卻沒有哪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如此多優秀的中小企業。據西蒙教授統計,全球大約有3000家隱形冠軍,其中超過半數在德國。但光有這些還不夠,中小企業必須具有將執著于技術改進的精神轉移給員工的能力。所以要想弄清楚德國中小型企業對德國人工匠精神存續所起的作用,我們必須了解其企業文化。
二、德國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
首先,由于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是家族企業,在企業所有者眼中企業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份需則是他們進行這項偉大工程最親密的伙伴。他們對美國人那種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對員工“hire and fire”的做法嗤之以鼻。這種價值觀伴隨著家族企業強大的影響力,在德國形成了一種波紋效應,立足長遠已經成為德國中小企業的普遍特點。他們對員工真誠相待,也很愿意保護員工的利益,對員工進行長遠的投資。其次,二戰后隨著工會力量的增強,員工參與公司管理得以制度化。該制度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完善。比如聯邦德國《企業法》規定:企業必須建立企業職工委員會。企業職工委員會在社會福利、人事問題和經濟問題上擁有“共決權”。這一制度更好地保證了員工的利益,也使企業成了一份需要員工精心管理的資產。再其次,中小企業有注重員工發展的傳統。在技能培養方面,早在魏瑪年代,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就已經是推進技能標準化的先鋒。其下的德國技術學校委員會(DATSCH)確立的培訓標準被各界廣為采納,對德國工匠技術水平的提高貢獻極大。可以說DATSCH是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確立的第一功臣。在人事晉升方面,技術高超,表現良好的員工甚至有機會進入企業管理高層。這也導致中小企業的管理層專家化在德國非常普遍。以生產熱水器的威能公司為例,“威能的人事目標是希望75%的管理人員是通過內部上升通道選拔出來的。”最后,德國中小企業不吝回報社會,而且其優秀的產品也往往會對社會產生正外部性,這提升了員工對自己工作的榮譽感。不少企業每年都會自愿拿出銷售額的一部分用于各類社會公益活動。比如著名的3D打印公司EOS(Electro Optical System)是一家創業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專門為那些缺乏資本的創業者提供支持。此外,這些中小企業的有些產品還能為全球環保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比如專注于除塵設備研究開發的CFT(Compact Filter Technic)公司為全球多個國家的大量工廠和煤礦提供了優質的除塵服務,使那里的員工免受塵肺病的困擾。endprint
三、德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
首先,德國政府通過設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因為中小企業與它所處的地區有很強的關聯作用,所以聯邦政府一般會將部分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立法任務交給各州政府,讓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多地與地區發展緊密結合,促進了社會利益的進一步優化。比如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廠內培訓就是在各州政府的規制下進行的。此外,對各邦統一的法律規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聯邦政府出臺的《中小企業減負法》“設立了16項具體的減負措施,例如將企業報稅的起征點從35萬歐元提高到50萬歐元,有效地降低了一部分中小企業的財務成本,避免中小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的創立者承受更多的行政壓力”。其次,雖然這些隱形冠軍創收能力很強,但畢竟規模有限,特別是在對技術開發進行長期投入時,它們也需要向外界融資。但因為幾乎所有的德國中小企業都拒絕上市,沒有發行股票,所以他們向外界融資的主要通道就是向銀行貸款,但這時他們又會面臨缺乏有效擔保的尷尬處境。德國政府有時會直接為中小企業提供財政補貼,但更傾向于通過商業安排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和服務。為此德國政府成立了一批政策性銀行——比如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和一些地區性的商業開發銀行等——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又或者成立專項基金,為優秀的中小企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此外,德國政府還出資建立了一些信用保證協會,為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提供擔保服務。最后,中小企業體系單薄,又往往地處偏遠,其收集信息的能力有限,為它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也是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德國政府專門在聯邦對外貿易署設立了信息處,該信息處負責在世界范圍內收集整理相關信息,然后將信息提供給企業。同時德國政府也會積極推進一些聯合協會參與中小企業的咨詢工作,比如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該協會有3000多家中小型會員企業”,“它建立了一個由20000多企業決策者和專家,以及來自于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委托的400人的專家隊伍組成的服務網絡,為會員企業提供各種服務”。
四、總結
由于自身的特質以及所處的市場位置,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德國中小企業生來就擁有更強的競爭基因。但光有這些還不夠,這只涉及到企業自身。德國中小企業完美地將這種基因移植到了員工身上,有效地激發了員工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的精神。這正是依靠了其獨特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很注重保護企業內部所有員工的權益,雖然職位有高低不同,但每個人都能為企業的發展給出自己的意見,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從企業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在自己的企業工作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份事業,一份榮耀。這些員工往往對自己所在的企業有很強的歸屬感,甚至會出現不少一家幾代人都在同一家企業工作的情況。所以,即使這些員工不是企業法律上的擁有者,他們也愿意為了企業的發展而持續不斷地投入精力,認真細致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這種每個員工的點滴積累的“工匠精神”是中小企業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的主要源泉,是德國制造精益求精的保障。但是在市場上中小企業面對外部沖擊是脆弱的,離不開一個有利的成長環境。在這一方面,德國政府發揮了恰到好處的作用,主要從法律規制、金融制度供給,信息供給三個方面確保了中小企業穩定發展的大環境,進而為中小企業滋養德國人可貴的工匠精神提供了保障。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