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勛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種神奇的“滾蛋去濕毒法”,稱雞蛋除了可以用來吃以外,還具有非常好的除“濕毒”的效果。具體步驟是:首先用開水將雞蛋完全煮熟后撈出,趁熱剝殼。然后,將雞蛋放在臉上和身上快速地來回滾動,直到雞蛋沒有熱度。最后剝開蛋清,會看到蛋黃上起滿了黑色“小點”。若雞蛋所吸收的“濕毒”越多,“小點”越大,數量也越多,蛋黃顏色越深。那么,“滾蛋去濕毒”真的有用嗎?
兩個實驗判真假
大家可以做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首先,準備一枚雞蛋,按照網上所說的,煮熟、剝開,趁熱把光滑的雞蛋在臉上摩擦。然后剝開蛋清,蛋黃果然變得比平常吃的蛋黃顏色暗了點,還有許多凹凸的“小點”。人們一定有疑問,這枚雞蛋真的把人體內的“濕毒”吸出來了?
第二個實驗:同樣首先將雞蛋煮熟后撈出剝殼,再用保鮮膜包住,確保濕氣、水汽都進不去。然后,將包好的雞蛋,在擦干的大理石桌面上來回摩擦。最后打開保鮮膜,迅速剝開蛋清。奇怪的一幕出現了,蛋黃又變黑了,而且同樣有許多凹凸的“小點”。難道大理石的桌面里也有濕毒?雞蛋能隔著防水的保鮮膜將桌子里的“濕毒”吸出來?
蛋黃出現“小點”
是物理反應
原來,這雞蛋并沒有吸“濕毒”的能力,蛋黃長出小點點,只是一個物理反應。蛋黃主要是由脂類、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構成,其中脂類分為卵磷脂和油脂,而油脂被蛋白質和卵磷脂分散成了一個個脂蛋白顆粒,包裹在蛋黃里。蛋黃煮熟以后,雖然凝固成形,但是這些被分布在蛋黃各個部位的小顆粒,卻并未和蛋黃形成很緊密的聯系。在滾動雞蛋的過程中,蛋黃受到外界的擠壓,就會反復變形,使得這些小顆粒變形、堆積,最后就形成了一個個的小點。形成多大的點、多少點,主要就是由蛋滾動的方式來決定。
“蛋黃變黑”是化學反應
“蛋黃變黑”是一個化學反應。蛋清中有很多蛋氨酸,加熱中會釋放出一些硫,而蛋黃中有比較多的鐵,二者的結合就在蛋黃表面生成了硫化鐵,導致蛋黃顏色變深,甚至成黑褐色。剛煮熟的雞蛋來回滾動,使得蛋黃和蛋清在較高溫的環境下反復碰撞、擠壓,大大“催化”了這一反應,所以“滾蛋”后蛋黃就變黑了。
脾是人體的五臟之一,主運化水濕,中醫認為脾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人體正常水液的上騰下達,均依賴脾的調攝運轉,只有脾的功能正常,人體水液代謝才能平衡。而濕邪侵犯人體,往往會先破壞脾的功能,這樣它們才能在人體中“為所欲為”。因此要祛除它們,首先要健脾。養生經典《攝生消息錄》中指出,夏季“宜桂湯豆蔻熱水”,就是起到了養脾除濕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