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忠平
[摘要]洮河綠石是洮硯的主要原材料,但因產地偏遠,古代洮硯在生產、交流、傳承、研究等方面都與其他名硯存在較大差距。隨著時代的發展及交通條件的改善,今天的洮硯已在上述問題上有所變化,但其在文房中的知名度仍然有待提高。因此,探討洮河綠石的前世今生,不僅有助于廓清洮河綠石作為硯材的獨特品質,也有益于洮硯的推廣和研究。
[關鍵詞]洮河綠石;洮硯;制作工藝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7)18-0046-03
洮河綠石產于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喇嘛崖、水泉灣一帶長約25公里、寬約2.5公里的溝壑、峽谷和懸崖之間,面積約62.5平方公里。歷史上,由于所屬行政建制廢置無常,導致對其產地眾說紛紜。典型者有“產陜西說”(明、清間人多持此說,如高濂、文震亭、曹昭等)、“產臨洮說”(自宋至清言洮硯出臨洮者甚多。如晁說之、陸游、元好問、胡季堂、黃宗羲、乾隆等)、“產洮州說”(宋明已有此說,但最多者還是清至民國時期人及地方志。如洪咨夔、楊信相、陸深、《甘肅通志》《甘肅新通志》《甘肅通志稿》等)。又由于洮石產地偏僻,大多人并未親自考察,故而對其產地含糊其辭,如清人唐秉鈞《文房肆考圖說》中就既有“陜西臨洮府,洮河綠石”?譹?訛之說,又有“綠石硯,此出洮州”?譺?訛之論。
今人說起洮河綠石,便自然將之與洮硯聯系起來,但從古代文獻看,洮石最初卻是被用作“砥礪”的。如蘇東坡之“洗之礪、發金鐵”,?譻?訛黃庭堅之“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譼?訛“洮礪發劍貫虹日”?譽?訛,米芾之“石理澀可礪刃”,?譾?訛晁補之之“東坡喜為出好礪”,張耒之“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牛”,?譿?訛元好問之“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鸊鵜能瑩刀”?讀?訛等,均有此意。
那么洮河石是如何被用來制硯的?首先是因為其天生麗質,無論內在品質還是外在品相都是最佳的硯材。從內在品質論,洮河綠石有三大特點:一是結構緊密,硬度適中,發墨、利筆兼得;二是細膩瑩潤,滴水不滲,傾墨不干;三是音如磬聲。所以蘇軾說其“琢而泓,堅密澤”“棄予劍,參筆墨”,?讁?訛晁補之說其“石如堅銅”,?輥?輮?訛錢謙益說其“玉比堅”,?輥?輯?訛這些均言其硬度。蔡襄說洮硯“隔宿洗之亦不留墨痕,其肌理細膩瑩潤”,?輥?輰?訛謝肇淛說“洮河綠石,貞潤堅致”,?輥?輱?訛葉方藹說其“肌理細膩格端正。滑于十五好女膚,光如一片青銅鏡”,?輥?輲?訛又都言其溫潤。韓軍一先生所謂“洮石品上者,扣之有清越鏗亮,玉振之聲”,?輥?輳?訛則又言其音聲。
從外在品相看,洮河綠石又具三大亮點:一是石色。其石色澤雅麗,主要有綠、紫、紅、黃四個色系,并以綠色著稱,所謂“綠石”者,正是源于此。古人因愛其石色而反復贊頌,如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說洮河綠石“綠如藍”。?輥?輴?訛晁補之《贈戴嗣良》說“洮鴨綠石如堅銅”。?輥?輵?訛黃庭堅《劉晦叔許洮河綠石研》說“久聞岷石鴨頭綠”。?輥?輶?訛晁無咎《初與文潛入館魯直貽詩并茶硯次韻》說“洮河石貴雙趙璧, 漢水鴨頭如此色”。?輥?輷?訛金馮延登《洮石硯》說“鸚鵡洲前抱石歸,琢來猶自帶清輝。蕓窗盡日無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輦?輮?訛清吳士玉《松花綠石硯歌》說“松花江水鴨頭綠,寶氣熊熊學綠玉”。?輦?輯?訛朱舜尊《松花江石硯銘》說“東北之美珣玗琪,綠如隴右鸚鵡衣”。?輦?輰?訛吳鎮《在馬銜山玉篇》說“初見洮水之硯石,鴝鵒斑點鸚鵡綠”。?輦?輱?訛民國邑人說“鸚哥佳色自洮來,壓倒端溪生面開”。?輦?輲?訛如此等等皆說“鴨頭綠”“鸚鵡綠”,但究竟如何理解。清代孫治曾說:“昔人品硯者謂洮河綠石色‘綠如藍,潤如玉,吾嘗疑藍與綠不類而曷謂之‘如藍,正以綠之不可名言處有似藍耳。”?輦?輳?訛另有黃、紅等色也為人所褒。如明李日華《六硯齋三筆》就說“洮河石三種:黃、白、碧,皆淺淡有韻”。?輦?輴?訛周瑛《翠渠摘稿》有“色幻黃綠”?輦?輵?訛的硯銘,陸深《儼山外集》曰洮硯“色有深淺,體有老嫩,猿頭斑、瓜皮黃、蚤子紋者為佳”。?輦?輶?訛二是石紋。石紋即顯現在石體間的各種自然紋路。洮硯自古就被冠以“綠漪石”的美稱,其中之“漪”者,水波紋也。可見古人早已被洮石紋理所打動。黃庭堅曾說“洮河綠石含風漪”,?輦?輷?訛陸游《劍南詩稿》有“風漪奇石”之說,《煙云過眼錄》載《趙孟頫乙未自燕回所收》,其中洮石硯名曰“綠漪”,?輧?輮?訛當代趙樸初有“風漪分得洮州綠”?輧?輯?訛之句。另有云氣紋、鵲橋紋、水草紋等亦美輪美奐。三是石膘。石膘是夾雜在石料礦體中的侵入物,與石料并非同時形成。故而石質松散,色澤也與石料有明顯區別。古代文獻常言“石標”,取石表標記之意。而當地則俗稱“石膘”,以動物體內脂肪喻之,可謂形象而貼切,并以“膘”論等差優劣。有油脂膘、松皮膘、魚鱗膘、魚卵膘、脂玉膘、蛇皮膘等。清代乾隆曾有“臨洮綠石,有黃其標。似松花玉,珍以年逢”?輧?輰?訛的詩句,民國邑人也贊洮石曰“洮硯質如何?黃膘帶綠波”。?輧?輱?訛
從古人品評中不難看出,無論內在品質還是外在品相,洮河石均堪為最佳硯材。所以“唐以來名人多采之以制硯,宋失其地,故士夫尤貴重之”。?輧?輲?訛唐代洮硯的使用雖不比端、歙二硯普遍,但也有一定數量。如郭光德《尚水閣藏硯》中就刊錄一方唐代“洮河箕形硯”,?輧?輳?訛2002年12月6日《甘肅日報》第6版發表王如實名為《洮硯歷史有望改寫——唐代箕斗型洮硯現身滬上》的文章,介紹了一方出土于合肥市的唐代箕斗型洮硯。實物之外,還有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為其立論,其言曰:“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輧?輴?訛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韶上平戎策,出任秦鳳路經略使司,遂平洮州,成為當時洮、岷、河、湟等地的最高長官。此時的洮硯作為地方土產,由部落首領獻給王韶,繼而由王韶流入朝中顯貴及文人學士手中。洮硯之名因此得以鵲起,宋代也成為洮硯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流傳至今的大量詠洮硯詩篇,以及宋代洮硯實物便是很好的例證。明清以來,由于卓尼一些部落首領投誠內附并接受朝廷的分封,硯區統治者對硯礦嚴加管理,開采有序,所以出現了洮硯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endprint
由現存實物看,從唐代開始,洮河綠石的用途主要是刻硯。唐代洮硯以實用為主,其樣式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箕形”。但自宋以來的洮硯不僅式樣豐富,而且制作工藝復雜。這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其一是硯形。除箕形、“風”字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常見的硯形外,還有比較獨特的硯形出現,如蓮花“風”字形硯、蓮花瓣頭箕形硯、八菱形硯、蟬形硯、案形硯、硯磚、仿竹節形硯及各種隨形硯。其二是圖案。宋至清的洮硯圖案有松、竹、梅、絲瓜、忍冬紋、云龍紋、瑞獸紋、龍、赑屃、麒麟、八仙人物、十八羅漢、應真渡海、蓬萊山、蘭亭雅集等,主要分布在硯蓋、硯邊、硯身、硯首等部位。有些硯形本身就是圖案,如清代的仙桃形紅洮河石硯即是硯呈桃形,圖形一體,惟妙惟肖(圖1)。其三是技法。洮硯自宋以來,就已經有了線刻、淺浮雕、深浮雕、鏤空等技法。其四是銘款。洮硯銘款含篆、隸、楷、行、草五體,集書、刻于一身,是硯中的另一道“風景”。除年款外,還有較長的硯銘,書法與鐫刻水準都很高。如清乾隆時的“御賜宋研洮河硯”于墨池與硯堂之間鐫刻楷書“宋研”二字,硯背鐫刻楷書硯銘 “丙辰正月初五,太上皇茶宴,重華宮聯句,以此硯賜禮部尚書,臣紀昀。時臣七十有三”,鈐印“記”。硯兩側銘文分別是 “昭和十八年八月,北支永野部隊,醫務室一同”,“池田正男大尉,殿”,據此銘文知其為當時日本侵華軍隊官饋贈之物(圖2)。
從民國到今天,洮河綠石的用途擴大,首先還是以制硯為主,只不過此期的洮硯樣式與工藝不斷豐富,在繼承古代基礎上,又有諸多變化。在硯形上,除傳統的單硯之外,帶蓋的雙硯成為洮硯的一大特色。而單、雙兩類硯中又有自然型、規矩型之分。自然型硯保留了石料的天然之美,因石造型,涵蓋人物、動物、植物等,使墨池、水池、硯蓋各得其所。規矩型有圓形、方形,扇形、瓜形、樹葉形等。
在圖案上,以龍鳳為題材的傳統圖案如“龍鳳朝陽”“二龍戲珠”“五龍鬧海”等仍是代表性圖案。除此之外,當今洮硯的圖案已經非常豐富,凡宗教器物、諧音寓意、花木山水、飛禽走獸、亭臺樓閣、佛道人物、民間故事等皆隨硯工之思,立于硯上。
在技法上,如今的洮硯雕刻融合了玉雕、牙雕的圓雕技法,磚雕、石雕的深淺浮雕技法和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加之現代化切割、雕鑿工具的應用,使洮硯的鏤空技術也在原有上下鏤空之外新增了水平鏤空。
在硯銘上,近不及古,因為今之硯工及藏鑒者不比古代文人墨客,自書詠硯名句,自抒喜硯心聲。而是臨摹書家所題詩詞歌賦、名家警句、座右銘、圖案點題等鐫刻硯上。
當下的洮硯事業興盛了,但也存在一些過去未曾出現的問題,如傳統洮硯工藝中,講求雕花面積占整個硯的1/3,但由于洮硯鑒藏價值的不斷提高,部分雕花面積越來越大,致使墨池、水池面積愈來愈小,完全成為工藝品。近年來,制硯者與藏硯者一致認為,洮硯還是要講求實用與審美相結合,不應以犧牲實用性為代價而過分雕飾。另外,現在電腦各種字體也方便了硯銘的雕刻,如毛主席語錄硯中多用仿宋字體。電腦數據控制下的雕刻機已經為硯工所使用,但所刻洮硯光溜圓滑、無棱無角,無法與人工洮硯相媲美。
洮河綠石除了制硯外,其用途也遠遠超出了硯的范圍,如洮石硯山、筆架、鎮紙、章料等,有些甚至超出了文房的范圍,如洮石象棋、佛珠、掛件等。另外,一些大型的主體性洮硯創作,雖然是硯,但已經游離于硯的實用性之外,是一種以紀念性、觀賞性、收藏性,甚至政治性為主的作品。
洮河綠石從古到今一路走來,其在歷代能工巧匠的手中化出萬形,然而,古代的洮石藝人既非衣冠貴胄,亦非高士逸人,所以名不見經傳,給人留下很多遺憾。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民間工藝的重視和扶持,使洮硯發展重獲新機。2009年,李茂棣被授予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傳承人,是洮硯唯一入選的正宗傳人。如今一批又一批雕刻藝人涌現出來,他們有思想、有膽識、有匠心,相信洮河綠石在他們的手中會幻化出更多魅力無力、美奐絕倫的作品,也將會使洮石文化越走越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