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王永源
《機械基礎》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教學方式的探索
李麗1,王永源2
(1.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長春吉林130013;2.富維江森自控飾件有限公司,長春吉林130000)
《機械基礎》課程作為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基礎課程,涉及到了大量的知識點,且各個知識模塊間關系松散,又較抽象。現有的理論授課形式已無法達到該課程為其它后續課程服務的目的,也無法滿足企業對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并存的需求。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教學中以“項目驅動”的方式實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對課程模式改革進行了探索。
機械基礎;理實一體化;項目驅動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理論和實踐能力并存的技能型人才。為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要具有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每門課程要具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條件。以往的《機械基礎》是一門純理論課,并沒有實訓內容。在課程整合后,由于三維軟件內容的增加,將這門純理論課變成了一門理實一體的課程。這就需要實訓內容的設置。實訓內容的設置要遵循“特征”本質,將實際工程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帶入到課堂中探討、體驗,加強學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理論與實際的銜接能力。在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任務驅動的作用,將典型機構通過三維軟件中的裝配展現出來。
1.1 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
大部分高職學生在其高中階段的經歷都不是特別美好,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學習成績差,學習成績差又導致在班級和老師的眼里不受重視,這又讓他們自信心匱乏,沒有正確的自我認識,所以到了大學對待學習都普遍存在著消極的態度。另外,長久的不良學習習慣和專注力不足,導致他們中的大部分學生沒有辦法對枯燥的理論課產生興趣。因此,專業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很難營造一個主動、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面對的是被動、懶惰、沒有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興趣的眾多學生。
1.2 教學內容過于抽象
機械基礎課程是研究具體機構產生實現目的抽象運動規律。抽象的運動規律因其本身的不可見性和邏輯性已經被學生難以接受,再加上它與具體現象之間的聯系點不容易捕捉更讓學生理解困難。造成學習興趣的缺失,影響學習積極性。如果在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充分發揮其直觀、形象、新奇等優勢,逼真地表現事物內在客觀規律與外在表現間的關系,就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
1.3 課程設計不夠合理,與實際生產過程脫節
教育心理學中“高原現象”的高原現象是一個普遍現象,在高職教學中尤為突出。意思是說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瓶頸期,但該階段一旦被突破,成長曲線能呈現出快速上升的狀態。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學生無法將頭腦中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實際物體產生聯系。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注重理論教學的實施,以教師為主題的講授,把學生放在次要位置,只是作為一個聽眾,參與程度不高。理論教學的枯燥無味,在某些環節違反認知規律,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不單單是機械基礎課程特有的改革需求,在很多科目上已經展現了其效果。它不是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機械的疊加到一起,而是根據實際的生產過程制定相似的課程內容,并采用生產過程的流程將理論知識點融入到實踐過程中去。打破傳統教學體系中的固有知識點劃分方法,按項目的實際過程和崗位的具體技能要求來設置教學內容、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項目驅動”,實現課堂與生產現場、內容與生產過程、能力與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營造實用化實境育人環境,體現高職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教學理念。
2.1 課程目標
作為機電一體化專業機械類基礎課程,它以培養學生認知簡單機械零件的結構、功能與科形成的運動結構為目標,《機械基礎》課程不單單要實現自己的小目標,還要以圍繞三門課程“奠定機械技能基礎”這樣的大目標。在大目標的指導下,就可以更宏觀的看待問題,設置學習任務。在授課過程中,可以不受理論知識點的局限,而是結合新的技術產生新的觀點和新的側重點。例如,新版本的三維軟件中已經可以將公差標注在三維實體表面,并且新版國家標準也對此作出了相應的規定,那么,在授課過程當中就可以弱化在軟件中將三維實體轉化為工程圖這部分內容;學生通過完成項目,親歷一個零件作為構件在整個體系當中的作用,發揮的功能,使學生對其結構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夯實機械技能的基礎。
2.2 課程體系構建
作為機械類課程鏈上關鍵的一環,《機械基礎》課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課程既要體現出自身的特色,又要與其它課程緊密的銜接,與《機械制圖》、《公差配合與測量》等基礎課程為日后的專業課程和就業技能打下基礎。
以往課程的銜接單單是指內容上的銜接,例如:齒輪基本參數的計算。在《機械制圖》課程中簡單的告訴學生公式如何應用,能繪制出齒輪即可;在《機械基礎》課程中“舊事重提”,但是加重了“為什么”如此計算的過程解釋,也就是說課程的連接是以知識點為紐帶,將兩門課程聯系起來。而在新的教學整合后,是以“特征”為紐帶,將這三門基礎課程聯系起來。
那么,何為“特征”呢?例如,在這三門基礎課程中無一例外的都學習到了軸類零件這種典型零件,在課程設置時,三門課程的團隊教師在一起研討,將軸類零件的特征提煉出來,以找到的幾個有限的特征為凝聚點,輻射出相關的知識內容,設置成項目任務,內容的側重點可以在每門課中有所不同,但是并不設置明顯的界限。以此為原則設置的學習領域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任務與職業技能分析
按照“任務驅動”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將課程的內容重新洗牌,以真實設計與制造項目任務為載體,按照嚴格的項目流程設計課程內容,項目中用到了哪個知識點,就講解哪個知識點,打破章節形成的壁壘,進行《機械基礎》課成內容的重新構建,授課形式的二次開發,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具是《機械基礎》這門課程的特點,經過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改革,將各個松散的理論知識點通過實訓項目的實訓模擬串聯起來,以崗位能力要求為主旨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融合。曾經我們把《機械基礎》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去研究、探討課程的內容、教學形式;現在我們將其作為整個基礎課程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從這個角度出發,去整合教學的內容、形式,更新已有的觀點,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張濤.項目教學法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2008(10):157-158.
[2]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劉雪林.機械基礎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林區教學,2014(09):16-17.
[4]劉慧慧.一體化教學的優勢及在中職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考刊,2013(45):178.
[5]陳錦華.中職機械基礎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J].職業,2014(18):107-109.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Mechanical Basis
LI Li1,WANG Yong-yuan2
(1.Changchun Automobile Industry Institute,Jilin Changchun 130013,China;2.Changchun,Johnson Controls faway trim Co.,Ltd.,Jilin Changchun 130000,China)
Mechanical basic course,as the basic course of mechatronics major,involves a great deal of knowledge,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each knowledge module is loose and abstract.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forms can no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erving other follow-up courses,and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author adopts the mode of“project driven”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and explore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model.
mechanical basis;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project driven
G642
A
1672-545X(2017)07-0258-03
2017-04-06
吉林省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立項,項目編號:2015ZCY117
李麗(1983-),女,黑龍江肇東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材料加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