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惠武 劉鑫
“送清涼”在這里有了“保鮮期”
文/王惠武 劉鑫
一牙西瓜、一杯綠豆湯因解暑降溫快,成為各級組織送清涼活動的首選。但大多數送清涼只能惠及到定點崗位的職工,而一些特殊群體因遠離礦區卻只能望“清涼”而嘆,常常喊“渴”喊“熱”。陜西中能安保大隊抓住職工反映的熱點問題,立足制度降溫把班前會和“小創新”作為“送清涼”的主陣地牢牢抓起,為職工的清涼度夏延長了“保鮮期”。

班前會正在進行有關防暑降溫的“一日一題”提問

上崗人員對區域的消防器具進行檢查
鏡頭一:“一日一題”讓防控防暑降溫知識深入人心
“高溫會消耗人體大量的水分,要多喝白開水,必要時可以喝點淡鹽水或葡萄糖水,上崗前我要檢查自己是否攜帶口杯、茶葉、標準鹽、是否備齊,交接班要對飲用水、風扇、‘清涼小藥箱 ’等物品確認是否完好、齊全……”7月2 2日農歷大暑天,榆林午后地表溫度接近50度,走進陜西中能公司安保大隊涼爽的班前會上,隊員郭文星面對跟班隊長防暑降溫“一日一題”提問回答得有條不紊。
起初,有些職工認為隊上在做樣子,上崗前的口杯,生理鹽、茶和交接班的降溫物品預檢都沒當回事。隊干班前確認和崗前確認不是缺這個就是少那個,直到前些日子,執勤班的小馬因上崗走得匆忙,忘帶了降溫物品,“被休假”后,大伙才上了心。這不,班前降溫物品攜帶和崗前物品確認由過去的少有問津,成為現在工友班中談論的“保健佳品”。
鏡頭二:誰動了我的“清涼小藥箱”
“老樊,‘清涼小藥箱’的藥品不知是誰弄撒的,太氣人了!”正在執勤班值班的樊濤被推門而入的米栓林一句話說愣了。“咋回事?”樊濤一頭霧水。“你看嘛,這不知道是誰干的,把藥拆開了不說,還撒了一盒子。”看著小李心疼欲哭的樣子,樊濤探頭望進藥箱,還真是的。
作為班長樊濤不敢怠慢,一通電話過后,執勤班的人全部來到了值班室。樊濤的高嗓門和小李委屈的神態,讓大家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這個是我的責任,怪我當時著急沒有處理好藥箱,就到下一個崗位去了。”在東區巡勤的王利軍急忙開了口。原來,老王在巡邏到物料區看到坡地有一個放羊的農人坐在墻根下呻吟,心細的他一邊打電話聯系,一邊觀察患者的表情,面色潮紅、想吐,這明顯是中暑呀!想到自己隨身攜帶的小藥箱,他趕忙打開,也是著急,把藥箱弄得亂七八糟。看到服藥后的患者明顯緩了過來,在確認無礙后,便悄悄趕去下一個巡點,在交接的時候,把這檔子事給疏忽了。聽到他的訴說,不僅小米的臉色陰轉晴,大伙也都伸出了大拇指。

給每個崗位都設置一個清涼小藥箱

吹著自制“空調扇”帶來的清爽老郭笑得很開心
鏡頭三:自制“空調上崗”
“我這輩子還頭一回見風扇打吊針,真是開眼了!”在運煤專線執勤崗亭里,幾個職工正圍著一臺運轉的風扇看稀罕,不時發出贊嘆聲。果真如他們所說,一臺落地扇上方掛了三個塑料大瓶子經輸液器往網罩固定的塑料圈內不斷地注水。風扇吹出的風明顯涼爽了許多,喜得他們連連稱贊。
運煤專線執勤崗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空間狹小,三伏天被職工美其名曰“三透崗”,即:曬透了、熱透了、燜透了,也是班長分崗最頭痛的事。黨員郭金平挺身而出,自愿到了這個崗位。
電鉗工出身的黨員小郭冥思苦想了幾天,還真讓他給想出了辦法。找了三個大的飲料瓶,再買三個一次性輸液器,在飲料瓶的瓶蓋上鉆孔,然后把輸液器頭緊插在瓶蓋上。再用燒紅的針在風扇網罩固定的塑料圈上鉆孔,正上方一個,然后距這個孔左右十五厘米處各鉆一個,共三個孔,把輸液器針頭分別插在孔里,然后往飲料瓶里裝滿水,把瓶蓋擰緊。再用細繩把飲料瓶綁起來掛在高處,以便調節輸液器的流量。打開風扇,這樣滴下的水會被高速旋轉的扇葉擊打成霧氣散化,經過幾天的試運行,效果都能和空調扇媲美。
(作者單位:陜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