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古代建筑歷史悠久,雖經時間沉淀,朝代更迭,但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筑風格和樣式一直傳承下來。我國古代歷來不重視工匠,建成建筑在文獻中雖然輝煌,但并未形成建筑學科。歷經宋、清兩代,建筑傳統做法僅藉由兩部重要建筑法典得以傳世。時至今日,如何面對傳統建筑,及如何繼承傳統建筑中不受時間、樣式所影響,也即是建筑的傳統,成為現代建筑師所關注的焦點。本文嘗試列舉并分析了建筑具有自主性的三個因素,并結合我國傳統建筑中的特點,提出現代建筑設計時,如何利用建筑的基本問題來回應對傳統建筑的繼承和表達,在面對傳統時應采取何種態度。
關鍵詞:傳統建筑;建筑自主性
1 何為傳統
傳統是一種社會積累的經驗,還是一種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某種文化的積淀?傳統既有讓人驕傲的一面,也有令人不堪的無奈,傳統也許是家族賴以傳承的道德樞紐,或者比習慣勢力更加持久而頑強的舊意識。很難給傳統下一個定義,就如同很難給文化下定義一樣,但傳統本身無處不在。
傳統具有一種強大的懶惰力量,這種惰性,并不能完全看做負面力量。傳統本身是個過程,是在一種變化中維持和延續著的,束縛了社會發展的傳統,就是負面的力量,在歷史進程中會被剔除;而在人民無所適從時,利用傳統的惰性,能夠維護文明與文化的根源, 這就是一種正面力量,在特定時間內會被發揚和尊崇,直至經過儀式化,成為一種形式,最終從新被社會所檢視。
傳統的范圍也很難確定,我國的傳統,多指特定區域和民族的特性,多強調政治權利與道德關系,而忽視多民族特性與民間現象。
2 傳統的建筑
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來說明傳統建筑的范圍到底應如何確定。普遍意義上,我們認為能夠代表我國傳統的建筑特色的多為清代及以前的古代官式、民間建筑。包括古代殿堂、住宅、祠廟、塔、橋、陵墓等多種建筑形式。經過朱啟鈐中國營造學社的努力,經由梁思成、劉敦楨主持,我國傳統建筑的研究,在對古建筑保護與測繪方面取得了相當詳實的成果。這些成經過不斷研究與發展,形成了我國傳統建筑歷史與理論的根基。目前教科書中所講述的古建筑傳統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木結構為主要結構形式。具體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種。抬梁式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在宮殿、寺廟等高等級建筑上使用斗栱。建筑的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外墻遮光擋雨,內墻分隔空間,完全不承擔受力。梁柱為結構受力體系,不參與空間劃分。
2.2組群的布局模式。傳統建筑的組成都以“間”為單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再以庭院為基礎,形成更大規模、形式各異的組群。建筑組群大多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橫軸、縱軸進行布置,禮制明確。
3 建筑的傳統
建筑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成果,談及建筑本身的傳統,就不應只局限于我國的建筑文化,而應該在更大的范圍內。在這里,建筑的傳統,指的是建筑活動本身對其中持續積累的經驗、文化的積淀的一種統稱。而這種經驗和積淀,支撐著建筑具有某種自足自制特質,這種特質,使得建筑在歷史的轉變中,始終擁有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內在的意義,得以拋開風格、形式、審美、政治等其他學科的影響,成為具有明顯自主性的學科。
這種學科的自主性,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類:
3.1 幾何的形式
歐幾里得幾何學和笛卡爾坐標系一直是近現代建筑師在設計時所遵守的基本幾何體系。雖然經過20世紀,哲學與科學界的廣泛討論,幾何形式并不能成為建筑形式脫離意識形態的客觀評判標準,不同的幾何學觀念會導致人們對形式的不同理解,如同現在所流行參數化設計,實際本質上是新的幾何學與科學在特定哲學觀點下所得出的某種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創新看起來似乎完全屬于一種新的建筑觀念,但其本質,仍然是一種建筑風格。而傳統意義上,從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各種新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純粹主義、立體主義,普遍為廣大建筑師所接受,并為大眾所理解的仍然是在科學界已經被視為落后代表的歐幾里得幾何學。這是一種久已定型,代代相傳的文化習性與審美傳統。無論幾何學如何變,它在建筑界的統治地位依舊牢固,只是會隨著科學的發展,偶爾會出現一些新的面貌,在本質上,依然遵循傳統。3.2 雙重意義的空間
“空間”概念的出現是在現代建筑開始形成的時候。空間更是哲學討論的話題,具有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借助與其他學科的發展,來闡釋和分析空間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建筑學中,空間具有明確的實體性和物質性,建筑活動的本身就是為了營造可供使用的空間,這種營造受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尤其是前面哲學對空間概念的解釋的影響,而不斷發生變化。
由此,空間的雙重意義自出現以來,一直伴隨著建筑的發展,而建筑學也一直在努力將其雙重屬性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空間概念體現為建筑實物;或者從具體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方面發展出抽象的空間形式。
4 現代建筑設計對傳統的揚棄
4.1 注重建構的傳統。前面提到我國傳統木建筑的核心是建造體系,是以工匠為主體的“營造”體系,第一代建筑歷史學家梁思成等希望將中國古建筑提到與西方古典建筑相同的高度,提出中國古典主義的說法,實際上是一種風格化的趨向。從營造法式到工程做法則例,突出強調的,除了工程管理,便是具體大木作小木作的詳細做法。實際的建成建筑在規則的指導下突出建筑整體與局部的結構合理與邏輯清晰,除此之外的裝飾等幾乎都可以歸為風格。在建國初期,風格的探索,大大遮蓋了民間、工廠、公共住宅等建筑對于建構體系的實踐,導致我們目前對建構話語的解釋都直接來至西方,而完全忽略了建國初期這段實踐,在建構路上所做的各種努力和嘗試。因此在國內的實踐應充分發揮中國營造文化的發達和歷史積淀的深厚,培養和利用高素質的工匠,對古建筑的建構關系進行細致的分析,由此實現建構意義的發展,并體現中國建筑文化的傳統精神。
4.2 對風格的揚棄。風格本身并沒有錯,是在特定階段形式所表達的特定形態,但風格明顯受意識形態、社會審美等非建筑學自主性的影響。在當代進行建筑設計時,不應一味的集中在建筑風格的處理,利用建筑手法尋找所謂現代中式,而更應從傳統建筑中,具有建筑傳統特點的方面入手。
綜上所述,我國的傳統建筑在當代并不僅成為文化回歸的一種代表,從建筑形式的模仿、手法的簡化去尋找現代中式,而應從建筑學科本身出發,基于建筑自主性的傳統,結合時代與歷史的發展,尋找兩者結合的契機,為當代建筑設計實踐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王樹昆,身份證號碼:41022419860608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