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圖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必要研究施工圖中的相關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圖的基本組成,分析了施工圖設計中應注意的要點。在探討結構設計施工圖中常見問題的同時,提出了提升對策。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圖;問題探討
1 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圖的基本組成
1.1 建筑施工圖設計的階段
我國目前的建筑工程設計一般基本劃分為三個階段: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方案設計階段主要是建筑方案的宏觀定性。初步設計階段主要是方案設計的進一步深化,是各專業對方案的宏觀定性。施工圖設計階段是施工圖設計的主要階段,是各專業對工程實施的具體量化。
1.2 建筑施工圖表達
建筑施工圖表達主要分兩個部分:文字部分和圖形部分文字部分:封面與目錄、結構設計說明、荷載分布表、鋼筋錨固長度表、結構計算書。圖形部分:結構平面圖、梁、柱平法施工圖、大樣詳圖。
2 結構計算或設計方法
2.1 結構自振周期未折減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2010第4.3.16條規定,計算各振型地震影響系數所采用的結構自振周期應考慮非承重墻體的剛度影響予以折減。此條為強制性條文。但有些設計人員往往忽略了此折減系數,造成違反強制性條文。多、高層建筑結構內力、位移計算分析時,只考慮了主要結構構件(梁、剪力墻、柱、支撐等)的剛度,而沒有考慮非承重構件的結構剛度,因而計算的自振周期較實際的長,按這一周期計算的地震力偏小。因此,《高規》規定應考慮非承重墻體的剛度對結構的影響,對計算的自振周期予以折減。不同結構體系周期折減系數可按《高規》4.3.17條取值。
2.2 連梁剛度折減系數取值不合理
抗震設計的連梁由于其跨高比小,剛度大,常作為主要的抗震耗能構件。在地震作用下(有時甚至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連梁兩端的變位差較大,使連梁產生很大的塑性變形,剛度退化嚴重,而連梁剛度的退化加大了剪力墻的負擔,因此,《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2010第5.2.1條條文說明規定,可考慮在不影響承受豎向荷載能力的前提下,允許其適當開裂(降低連梁剛度)而把內力轉移到剪力墻上。通常,設防烈度低時可少折減一些(6、7度時可取0.7),設防烈度高時可多折減一些(8、9度時可取0.5)。有些設計人員不考慮非抗震區還是抗震區,也不考慮設防烈度高低,為了連梁設計不超筋,不區別對待,均取用小值,如0.5,這樣取值是不合理的。規范條文明確指出,如果連梁的跨高比較大,重力作用效應比水平風或地震作用效應更為明顯時,此時應慎重考慮連梁的剛度折減問題,必要時可不進行連梁剛度折減,以控制正常使用階段梁裂縫的發生和發展。并且新規范進一步明確了僅在計算地震作用效應可對連梁剛度進行折減,對如重力荷載、風荷載作用效應計算不宜考慮連梁剛度折減。
2.3 樓板計算假定應用范圍不清楚
有些設計人員對“強制剛性樓板假”和“非強制剛性樓板假”的應用范圍不是很清楚,現歸納如下;
(一)對整體結構進行規則性判別、結構體系判別等其他整體指標判別時,應采用強制剛性樓板假定。主要計算項目有:層間位移角計算、扭轉位移比計算、周期比計算、結構底部傾覆力矩比計算、結構的剪重比計算、結構的剛重比計算等。
(二)對結構構件進行設計計算時,應采用彈性樓板假定(符合剛性樓板假定的結構除外,程序計算時,取消強制剛性樓板假定的勾選)。主要計算的項目是:梁、板、柱、剪力墻等構件的設計計算。
3 建筑施工圖設計常見問題
3.1 設計施工圖問題
在一些施工圖設計總說明中,對設計規范的改動沒有及時更新。不清楚工程概況、設計規模及范圍,沒有準確判斷建筑規模、工程設計等級、建筑高度等,不清楚抗震等級,場地類別,環境類別等。節點設計中,要清楚表達線條、配筋錨固及其他構架做法等。
3.2 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概念不清
即使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正確,但在結構計算上是否需提高一度的判斷經常會出現失誤。正確的方法是:對于建筑的地震作用,應按本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來進行計算,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時,應提高一度設計。
3.3 圖紙上不注明設計時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地震分組
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設計地震分組兩者都對地震作用計算有一定的決定作用,同時還應根據建筑場地類別的不同來設計相應的“設計特征周期”,同步采取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
3.4 未注明基坑回填土的夯實要求。
在結構設計施工圖中,往往由于未正確注明基坑回填土的夯實要求,最后造成了地面開裂。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有明確指出高于基礎底面標高必須進行壓實填土,壓實系數不應小于0.94,這樣就保證了回填土的密實度,避免地面開裂。
4 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圖的提升對策
4.1 設計單位的主要改進
設計單位各專業之間應密切聯系,結合工程施工技術實際條件和現場地質狀況,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的現行設計規范、法規、圖集進行設計。遵守國家規范強制性條文。建立內部嚴格的質量責任體系,杜絕私自轉包主體工程設計業務和越級承包設計業務,減少后期因變更引起的增加工程量、增加費用等現象。設計單位內部應對圖紙嚴格把關,做好階段性、專業性的審查,本專業沒有通過審查的不能進入下一專業的設計。
4.2 加強對設計圖紙的審查工作
施工圖審查部門應嚴格按照現行規范、圖集、強制性條文等內容進行審查,審查人、設計單位、建設方站在各自的角度,對規范的理解會有所不同,審查人員應吃透規范的實質,公正有據、寬嚴有度、對于設計中的疏忽與遺漏應與設計人員采取補救措施,對有意違犯或鉆規范空子的情況應促其改正,避免因疏忽等導致審查漏洞。
參建各方在圖紙會審過程中,須充分領會設計意圖,做好圖紙交底和技術答疑,將設計的漏洞、錯誤、違規等一系列問題盡可能解決在開工之前,特別是施工單位作為建設單位的合作方之一,是工程項目施工的主體,閱讀設計圖紙最仔細、人員最多、時間最長。所以施工單位在投標階段要抽調技術骨干組成團隊,集中對建設項目進行充分分析,充分熟悉圖紙內容并嚴格核對圖紙工程量,積極參與現場堪踏,發現問題,及時通過建設方聯系設計單位溝通解決;并結合本單位技術、設備實力來投標報價,中標后應密切聯系設計單位,盡量減少合理的變更,避免不必要的變更。
4.3 設計人員的主要改進
要養成做設計前熟知規范的習慣,此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任何一個設計在正式開始前設計師都應當熟知相關的建筑規范和防火規范,設計前要找到相關的規范資料,做到對建筑的使用功能了解清晰,對建筑的消防安全理解透徹,準確把握設計的總體大局,確保圖紙不出功能上和安全上的大問題。
5 結束語
通過對建筑結構設計施工圖中問題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施工圖設計中應注意的要點以及常見問題都是多方面的,有關人員應該從建筑工程的客觀實際出發,研究制定最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與應對策略,以提升建筑工程的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勇平.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結構施工圖設計[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3):76-82.
[2] 周輝.建筑施工圖設計要點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4):103-105.
[3] 楊月呈,王剛強.建筑施工圖中常見問題之看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0):231-233.
作者簡介:閆正明,身份證號碼:3201041986010512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