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摘 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關注著GDP的增長率高低情況,但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高投入、高增長率、低就業率、低消費等出現的諸多問題,意味著外延式、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在當前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以及"十三五"中對經濟發展的規劃中,無不強調了質量增長的重要性,因此,中國的經濟增長必然會從數量型向質量型增長進行轉型。本文主要從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增長情況進行研究,探索質量增長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改革開放;十三五;經濟增長;數量;質量;轉型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增長取得了快速的突破,經濟增長率穩步上升,從改革開放到20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率為9.91%。2010年以來,隨著“十二五”的經濟規劃發展,我國經濟的增速逐年回落,增長預期也不斷地調整,在2012年和2015年分別下調至7.5%和7%左右。在“十三五”規劃中,2016年的經濟增長率回落為6.7%,為近年最低。隨著國家發布的經濟政策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增長正在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平均區間在6.5%-7%之間,那么也就對應了要逐步重視質量增長,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經濟增長的含義
1.經濟增長的內涵
通常所講的經濟增長,是經濟學上的名詞,從狹義上來說,可以概括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也就是說在一個較為長時間的跨度上,一個國家的人均產出水平或是人均收入持續的增加。它是衡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的經濟實力的標志。
2.數量型經濟與質量型經濟的區別
數量型經濟增長和質量型經濟增長,是一段時期所決定的不同發展形勢。數量型經濟更多的是以增量為主要目標,通過高投入、大規模來實現經濟的增長。
質量型經濟更多的是注重質量,主要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來提高效率實現經濟的發展,當然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兩者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由某一時期的經濟發展目標所決定的。經濟增長質量是經濟的數量增長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為了讓經濟能夠得到長期的提高,我們就要注意要提高增長效率、優化產業結構、改善人們生活水平等。可以說,數量型增長關注的是經濟增長的速度,而經濟增長質量更多的是注重經濟發展的優劣程度。
二、數量型增長的缺陷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經濟增長的數量擴增與速度提升使我們國家在世界的國家中,位居前列,但是引人矚目的成績背后,兩者之間也出現了一系列不一致的狀況,主要表現在了以下幾方面。
1.經濟結構的質量缺陷
我國經濟在增長中比較突出的矛盾是一系列失衡問題的存在,這就導致了我國在經濟增長質量的總體上是存在缺陷的。可以概況如下:第一,宏觀經濟中的供需結構失衡。企業產出遠大于人民的需求,導致了許多的產業出現產品過剩的情況。這一點,在201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可以看出,會議強調“2017年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就是說,要通過改革調整結構,使供給方靈活根據需求的變化進行產出調整,既可以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還可以達到經濟的穩定、持續性發展。第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構失衡。隨著人民收入的提高,導致了儲值的增加,那么也就使我們國家形成了一個高儲值資金的特征。人民手中有錢了,也就自然會將資金投入一些類似投資市場、房地產市場等等的虛擬經濟中,這就會導致一些真正的實體經濟產業沒有有效自己的進入與投資,形成了虛擬與實體經濟的不平衡。最后,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不平衡。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一些基礎性建筑的投資力度比較大,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為人民爭取利益,但是由于政府的投資過熱,而民間投資跟進不上,就會出現在投資的結構中政府與民間不統一的步調。例如,根據資料已知,2012年以來,我國的民間投資增速出現逐年下滑的態勢,2013年,全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3.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2.7%),到了2014年,增速就下滑到了18.1%,2015年更是下滑到了10.1%。到了2016年,清醒更加不容樂觀,在1-6月份中下降到了2.8%,但是與民間投資直線下滑相對應的是,國有控股投資增速卻從2015全年的10.9%大幅拉升至2016年1—6月份的23.5%,這就與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形成了巨大反差。
2.經濟增長穩定性的缺陷。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加深,我國經濟增長雖然在提升,但是由于經濟是開放的,全球的經濟變化都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影響,我們雖然有政府的宏觀調控,可還是不能完全避免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損失,所以經濟增長也會有高有低,甚至在危機時期會出現經濟周期的短期化,即在短時間就經歷了經濟周期的四個時段。
3.福利分配的質量缺陷。
改革開放的初期,就提出了“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口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出現了貧富差距比較大的情況。收入差距大,那么絕大多數人并沒有享受到高速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益處,這就與我們國家推行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不同的,想要實現這個最終目標還有很長的要走,單憑經濟的數量增長是不可行的,最重要的還是注意經濟增長的質量。
4.資源環境的質量缺陷。
最初,我們國家從農業大國想要轉型成為工業大國的階段,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造成了一些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承載力超載。沙化面積大,森林覆蓋率低,草原退化嚴重。二是水資源供給相當緊張,并且水資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等等情況。三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例如煤炭、石油等等。
三、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途徑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自然的矛盾不斷加重,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增長的質量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改變發展方式,追求有質量的經濟增長,采取集約式發展,可以根據以下途徑實現。
1.利用高科技手段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可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我國經濟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增長,都要積極利用科學技術。隨著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我國也要不斷重視科研人員,積極引導和鼓勵民眾有創新意識,加強科技的創新。同時,也要為一些老牌工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為他們的科技轉型提供有效幫助。另外,要加強新型的科技技術企業的地位,保證他們的順利開展,為我國的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2.轉變經濟思維
上文已經指出了在改革的初期,我國所追求的是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但是如今為了實現質量增長,就要改變方式,要以高質量、高效率為主。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企業,一定要轉變思維,不能再主要以GDP的高低來觀察經濟增長的情況,而是要看增長中的質量好壞、效率高低。同時,例如,人民對于一個城市的幸福感、舒適度,都可以作為參考數據來判定。
3.追求和諧發展的道路
由于自然資源與環境受到我們的不斷破壞,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思考著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例如,“綠色經濟”一詞,就被提出了,這就是一種環保健康的經濟發展形式,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等特點。當然一些朝陽企業就屬于這類型的,像“風能發電”就是利用了可再生資源,還有旅游產業也是無污染并且既能實現經濟質量增長還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綠色經濟。
總而言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數量型增長慢慢轉變為質量型增長,這是我國經濟必然發展的一個階段,當然想要完全實現質量增長,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期,但我相信,隨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經濟增長質量也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任保平,魏婕.追求質量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題[J].《經濟縱橫》 2012
[2] 郭菘藺.西斯蒙第經濟危機理論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J].《市場論壇》2013,(0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