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衛彬
黔江位于重慶市的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東臨湖北咸豐縣,西界彭水縣,南連酉陽縣,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4省市的結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稱。長期以來,綠色生態是黔江最大的財富和優勢。在近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認識到,黔江是山區,工業污染少,生態保存完好,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經濟自然條件,發展生態經濟是必然的選擇,也是最佳的選擇;更深刻的認識到,“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和源泉,絕不能走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只能做好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篇大文章,走出一條生態優勢促成經濟發展的路子。
1. 借助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黔江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擁有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1個,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AA級旅游區1個,市級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各1個。中國僅有、世界罕見的”深山明珠”、4A級景區小南海地震遺址,曾與梵凈山、峨嵋山齊名的武陵山佛道教文化,獨具魅力的阿蓬江峽谷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純厚古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1.1整合黔江旅游資源,增強生態旅游發展內在動力。針對黔江的旅游資源,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做好重點景區景點的控制性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旅游宣傳營銷、旅游線路、特色旅游產品等專題規劃,形成一個系統的規劃體系,進一步加強專項規劃,包括旅游主要景區景點建設的區塊規劃、旅游產品提升擴容的項目規劃、旅游服務設施改善的行業規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在落實現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扶持政策,鼓勵各類經濟主體投資發展旅游業。在支持形式上,旅游業在享受同等產業扶持政策的同時,在規劃、用地、稅收、信貸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扶持;在政策導向上,堅持政府引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形成有利于旅游項目策劃、包裝、推介等促進機制和支持政策,吸引企業尤其是民間資本參與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和保護;充分整合各種政策資源,合理使用新農村建設等專項資金,支持重點旅游產品建設,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區景點。
1.2創建黔江生態旅游品牌,著力打造精品旅游。黔江旅游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阿蓬江”、“武陵仙山”、“濯水古鎮”等旅游品牌,但要把黔江旅游做大做強,必須大力推進產品創新。既要圍繞“生態黔江”開發完善和推出一批在重慶及周邊地區旅游市場上影響力大、競爭力強、富有特色的旅游產品,以精品吸引市場;又要大力開發市場潛力大、適銷對路的“一日游”、“二日游”、“農家樂”等大眾化假日旅游產品,以旅游產品的多樣化爭取市場。
1.3大力提升黔江生態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利用網絡、平面媒體等多種媒介宣傳推廣,提升黔江旅游形象。一是創意旅游項目。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注重創新,強化項目招商,重點策劃、推介、實施一批帶動性強的生態旅游項目。二是加快推進黔江旅游信息化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網絡宣傳促銷的優勢,收集、挖掘具有黔江特色的旅游信息,不斷豐富和提升網站內涵;三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畫冊、廣告牌等各種傳播媒體,加大宣傳黔江生態旅游的力度;四是制作和印發宣傳資料,組織旅游宣傳團隊,外出宣傳或參加各種旅游促銷宣傳活動等,不斷擴大黔江生態旅游的知名度;五是結合黔江民俗風情和特色文化,適時在各景點舉辦各種旅游節慶活動,誠邀各地新聞媒體、著名文藝工作者、外地游客等參加,不斷擴大宣傳面,提高景區知名度。通過構筑精品旅游景區,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創造寬松的旅游發展環境,運用現代旅游新理念,指導黔江生態旅游的發展。
1.4著力營造黔江生態旅游發展新環境。一是加強民眾生態保護教育。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教育。以明確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保護野生動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二是加強從業人員素質培訓。加強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整體素質。在管理人員的培訓上,采取邀請生態學專家、旅游專家等舉辦定期講座、培訓班等。在一般工作人員培訓上,堅持就地轉化的原則,按生態旅游區的規范要求和生態旅游企業的操作規范進行培訓,為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保障。三是加強對黔江旅游業的行業管理,切實抓好旅游資源保護、旅游產品開發、旅游宣傳促銷、旅游人才培訓、旅游市場管理、旅游星級飯店和景區(點)管理工作,促進旅游行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三是加強旅游安全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宗旨,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預警機制,加強旅游交通、衛生、食品、消防等各個環節的安全預防工作。
2.立足生態優勢,推進現代農業
2.1 立足生態優勢,打造綠色農業。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是農業經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競爭力的根本出路。一是依托生態優勢確立主導特色產業。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稟賦,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黔江境內生態環境良好,地理環境獨特,氣候條件優越,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最佳地域。黔江立足生態優勢,重點扶持發展了蠶桑、生豬、烤煙三大特色生態農業。二是鞏固生態優勢強化城鄉環境整治。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的方針,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不斷鞏固提升生態優勢。三是放大生態優勢大力植樹造林。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廣泛宣傳發動,充分激發全社會的造林熱情,使廣大林農“愿造林”。加大政策、資金、科技等方面扶持力度,使廣大林農“大造林”。致力建設完善的生態體系和發達的產業體系,堅持增綠與增收并重,封山與育林并舉,綠化與美化同步,著力打造黔江林業支柱產業。
2.2圍繞鄉村旅游,打造觀光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綠色朝陽特色產業。一是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將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與城市旅游、城鎮發展、農業發展及土地利用規劃結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色、突出農味,在農字上做文章,力求貼近農家生活,注重游客參與性,滿足游客求變、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費需求。二是以特色基地為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源頭,是觀光旅游壯大發展的重要基礎。立足當地特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集觀光、游覽、采摘、增智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產業基地。三是以農業園區為載體。農業觀光園區既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重要內容,更是展示觀光農業的有效載體。要利用當地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設施、農業產業、農耕文化等資源要素,打造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大力開展種、養、購、食、游、做、住等園區經營形式,積極完善園區市場供應、示范推廣、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科普宣傳、培訓教育功能。
3. 圍繞黔江生態優勢,發展生態型工業。
工業是強區富民的關鍵。積極引進一批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的產業。同時,努力提高經濟發展效益。有選擇性的發展稅收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著力提高投資密度和投資強度,出臺獎勵措施鼓勵企業加快自主創新,提高科技含量,注重發展品牌經濟,做優傳統品牌,爭創特色品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促使全區經濟向實現經濟協調持續發展轉變。堅決關閉一批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加大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步伐,鼓勵、引導企業圍繞提升技術水平、保護環境、保障安全、節能降耗、綜合利用等方面進行技術改造。從源頭防治污染,堅決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促使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良性循環、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