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淑安
摘 要:我國人口結構變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勞動人口減少,扶養人口增多,用于老年社會保障的費用大量增加。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是進一步發展經濟,增強經濟承受能力,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所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已成為當前緊迫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主要針對我國養老保險立法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養老保險;立法;保險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支柱之一,關系到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而養老保險則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養老保險立法模式的建立與完善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完備程度的重要標志。
1 我國養老保險立法現狀
養老保險,又稱老年社會保險或年金保險,是指在勞動者達到法定老年年齡并從事某種勞動達到法定年限后,由國家和社會依法給予一定物質幫助,以維持其老年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險法律制度。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
1.1 養老保險權利享受范圍仍然狹窄
現階段,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視的內容之一,加強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推動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保障人們老有所養的基本途徑,以免退休之后生活質量急劇下降。中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主要為城鎮的各類企業職工,占全國總人口80%的農民仍然不在養老保險的范圍之內,現實的情況與我國《憲法》和《勞動法》所規定的全社會勞動者都有權依法獲得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則相差甚遠。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實施對象均是全體公民”的標準相比,我國的養老保險范圍尤其顯得狹窄和不合理。
1.2 養老保險實施機制較弱
保險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安全閥”,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養老保障實施機制包括行政執法、司法、爭議解決的仲裁活動及法律監督程序等。實施機制較弱,主要原因是法律中缺乏責任規范和制裁辦法,目前最為突出的是對挪用、擠占、截流保險基金的行為得不到有力的懲治。我國《刑法》第273條只規定了“挪用用于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情節嚴重、導致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刑法》并未將養老保險基金列入特定款物的刑法保護之內。拖欠養老費現象十分嚴重,一些地方冒領養老金現象時有發生,追回冒領款困難。
2 如何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我國養老保險立法的步伐已不能滿足其需要,時至今日,養老保險仍未單獨立法,對建立和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大缺憾,并且帶來實踐中運用和操作的種種困難。
2.1 完善后續立法
為了實現社會的穩步發展,不斷發展、創新養老保險制度是其中最為有效的舉措。目前《社會保險法》對一些制度授權較多,可能導致權力集中在基層,進一步加劇社會保險制度的地方化、碎片化,導致各地差異大,帶來保險轉續更加困難的問題。因此,在下一步制定《社會保險法》配套規章時,除特別規定外,應堅持中央配套法規規章先行。特別是一些顯然與《社會保險法》的要求相違背地方性政策,必須盡快清理、廢止和修訂,力爭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框架。
2.2 健全多層次的城鎮養老保險體系
在我國現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保險制度、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指在政府強制實施的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由企業根據自身的經濟能力而建立的為企業職工提供一定數額退休金的養老保險制度、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應規定一個統一的實施標準,達到實施標準的企業強制辦理,未達到的不辦理至于個人養老保險實行完全自愿原則.具體由個人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向商業保險公司按《保險法》規定辦理投保。
2.3 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是新世紀人類發展的主要特征,構筑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制度,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對養老保險的新要求,已是理論和實務界的當務之急。目前我國養老保險主要在城鎮的國有企業和部分非國有企業實施。這與養老保險的目標相距甚遠應盡快出臺具有較大覆蓋面的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打破的客觀條件下,應分別建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體系和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體系。
2.4 建立養老保險財政投入機制
要在資金投入、制度建設、經辦執行、行政監督等社會保險責任的基礎上,進一步明晰各級政府的社會保險職責,并按照有權必有責的原則,建立健全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屬于中央政府的責任,如規劃和具體設計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包括確定各險種制度的具體計劃、基金籌資模式、待遇保障標準等,事關社會保險制度發展大局,必須由中央政府負責,并采取包括法律、行政、經濟的手段,保證統一的政策法規在全國貫徹執行。屬于各級地方政府承擔的社保責任,像對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理、投資運營,以及提供社會化服務等監督管理,各級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以及自身監管能力等實際情況,細化有關部門的法定職責,并建立起有效的調度、檢查、考評工作機制,激勵各責任方積極主動履行職責。如,各省級政府應按照《社會保險法》的規定,盡快建立健全本地區統一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以保證縣一級政府履行社會保險費收支、管理等監督檢查職責有章可循。要根據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工資收入增長因素,建立起財政補貼養老保險的法定增長機制。同時要采取多種手段,如利用國有資產變現或國有股分紅的收入解決養老保險轉軌成本,盡快解決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和部分地方統籌賬戶個人賬戶“混賬”管理問題。
結束語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改善民生是制度建設的戰略目標。養老保險立法模式的建立與完善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完備程度的重要標志。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將步入老年型國家,而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險立法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構筑公平合理的養老保險立法模式,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導致必須建立城鎮、農村兩套不同內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法律制度,以保證我國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雷,王世玲,陳善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擬寫入《社會保險法》[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
[2]羅麗華.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立法完善[D].華中師范大學,2001.
[3]陳亞芹.社會保障預算立法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1,14.
[4]支亮.我國軍人保險與社會保險銜接的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