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
摘 要: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廣、自然環境條件復雜,各地水資源不平衡,許多地區干旱缺水,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重點,促進農業發展有利于提高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是地區經濟效益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主要行業,水資源缺乏、降水不均導致農業發展受到限制,無法為國家經濟整體發展帶來益處,因此針對我國干旱地區需要發展特色旱作農業。旱作農業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加強旱作農業發展不僅有利于農業發展,還能夠緩解水資源緊張、促進農業灌溉節能環保、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為農業經濟效益提高帶來有力條件。
關鍵詞:旱作農業;節水;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與生產力提升,水資源逐漸呈現短缺狀態,使我國本不充裕的水資源更加緊張。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重點,農業對社會發展有著巨大影響,農業用水需求量大,日益緊張的水資源以及地區間降水、環境不同引起的水資源不平衡問題給農業的整體發展造成阻礙,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方向逐漸受到關注。為了促進農業整體進步,緩解水資源緊張問題,需要改變農業發展理念,提升農業種植的節水能力,探究旱作農業發展方向,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降低水資源使用量。以下針對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旱作農業與節水農業的可能性進行探討,為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1 我國農業發展現狀
農業是水資源主要消耗產業,其用水量占到整體用水量的半數以上,但從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用水仍然處于嚴重短缺狀態,且地區間水資源擁有量極度不平衡。北方地區由于氣候、環境、降水等因素影響,干旱問題頻發,水資源處于嚴重透支狀態,而部分南方地區常出現季節性、區域性的干旱,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影響,降低糧食產量。針對以上問題,我國制定多種解決方案,以促進水資源地區間平衡、緩解旱災,以相關政策待遇扶持旱作節水農業發展,以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 旱作農業發展問題
旱作農業是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而出現的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種植方式,其耕作面積占到全國總耕作面積的一半以上,所產出糧食總量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應用旱作農業方式有利于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降低種植成本,達到節水環保目的,旱作農業日益成為我國農業種植主體方式,占據重要戰略地位。為了促進旱作農業發展,需要不斷與先進科學技術結合,促進農業技術發展,提高農業相關人員節水意識,加強政策扶持與旱作農業宣傳,對旱作農業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為農業生產量提高與節水能力提升做出貢獻。通過實踐經驗總結,旱作農業發展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對旱作農業缺乏認識
由于地區發展水平限制,部分地方從領導者到群眾對旱作農業缺乏足夠認識,沒有經過深入了解,對旱作農業充滿不信任感,導致重視灌溉區域、忽視干旱地區,忽視農業技術現象時有發生,干旱地區技術與發展得不到支持,耕作環境越來越差,給地區農業發展帶來嚴重影響,阻礙了旱作農業發展。
2.2 缺乏足夠投入
旱作節水農業不僅關系著農業生產者個人利益,也對社會發展與經濟效益提升有著重要影響,促進旱作農業發展需要公共財政支持才能得以實現推廣,是有利于促進節水節能、提高產量、提升水資源利用率的公益性措施。但在長期農業發展中,我國忽視了旱作農業發展中政策資金的重要作用,導致投入不足、政策不穩定。
2.3 技術支撐和推廣力度不夠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雖已初步建立了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框架,形成了一批相對成熟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但技術研發能力總體仍比較薄弱且力量分散,技術推廣體制機制不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公共服務能力和手段不足,導致重大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發滯后,技術成果普及速度慢、范圍小、到位率低。
3 加快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具體建議
3.1 制定和完善有關鼓勵政策,為節水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合理利用水資源的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企業和農民參與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產業化模式。要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鼓勵政策,吸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水技術的研究,以及節水設備和制劑的生產等工作,以優惠的政策措施,鼓勵農民自辦各種節水設備和率先實施各項旱作農業技術,為節水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3.2 辦好示范園區,普及旱作節水技術
示范區既是新技術的展示區,又是農民學技術的培訓基地,建立示范區,給農民做好示范,以利于大面積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同時,通過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工程建設,完善區域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體系、土壤墑情監測和信息網絡體系、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標準體系、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服務和關鍵設備產業化體系,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和科技支撐能力,緩解旱作區資源型缺水的緊迫狀況,緩解季節性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增加旱作節水農業區農民的實際收入。
3.3 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節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采取積極措施,開辟資金渠道,建立政府、社會和農民投入相結合的節水農業投入機制,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根據不同類型地區特點,積極建設節水農業示范基地,以完善區域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二是大力開展以坡耕地治理為重點的田間工程建設,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及利用效益;三是實施以地力建設為主的土壤培肥工程,以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蓄水能力;四是田間渠道及田間灌溉設施建設。
3.4 加強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開發和培訓工作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節水農業最終要靠科技進步。根據區域特點和發展需求,選擇有全局性、方向性和關鍵性的技術,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和節水灌溉設備生產企業的科研、生產和人才優勢,加強技術創新和開發應用。在建立高效節水作物種植結構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和開發各類抗旱節水制劑、節水抗旱優質高產作物品種、節水農機具等一系列先進適用的關鍵技術與設備,組裝和集成節水高效農業配套技術。
結束語
我國水資源短缺和干旱地區范圍廣等問題要求促進旱作農業發展。旱作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量、促進水資源利用率上升、增加可耕地面積,為農業整體發展提供幫助,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利措施。為此需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旱作農業技術、擴大節水農業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云南農業發展的思考[A].黃仁躍.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十三五”規劃建言獻策論文選編[C].2015.
[2]申海濱.宜良縣中海拔環壩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開發對策[A].農村農業改革創新與農業現代化論文選編(上冊)[C].2014.
[3]王家永,朱宏升,史曉芳.加快大連市設施農業發展的探討[A].中國“三農”問題研究與探索--全國財政支農優秀論文選(2010)[C].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