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遠
摘 要:中醫藥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傳承的智慧結晶,我國不僅蘊藏著豐富的中藥資源,而且還具有廣泛的臨床經驗和系統的中醫藥理論體系。隨著我國加入WTO,中藥制劑正逐步成為制藥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中藥現代化已成為國家和中醫藥產業明確的奮斗目標和新的發展戰略方向。現代藥劑學隨著給藥系統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高分子材料科學的發展,藥物傳遞系統的研究從品種到劑型都在不斷地增多,如靶向制劑、緩控釋制劑等。
關鍵詞:藥物制劑;科學技術;生物利用度;中醫藥;難溶性藥物;脂質體
中藥制劑現代化是中藥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現代藥物制劑新技術與新方法引入傳統中藥制劑中,優化傳統中藥的使用方式,提高中藥在臨床的利用率,促進中醫藥的發展。隨著我國加入WTO,中藥制劑正逐步成為制藥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中藥現代化已成為國家和中醫藥產業明確的奮斗目標和新的發展戰略方向。
1 藥物制劑優勢
1.1 降低粒徑提高溶出度
藥物的溶出度除與藥物的溶解度有關外,還與物料的比表面積有關,一定溫度下固體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與其比表面積成正比。而比表面積主要與藥物粉末的粗細、粒子形態以及表面狀態有關,對片劑和膠囊劑來說與崩解后的粒子狀態有關。因此藥物粒度大小可以直接影響藥物溶解度、溶解速度,進而影響到臨床療效。例如,微粉化醋酸炔諾酮比未微粉化的溶出速率要快很多,在臨床上微粉化的醋酸炔諾酮包衣片比未做粉化的包衣片活性幾乎大5倍。
對難溶性藥物或溶出速率很慢的藥物來說,藥物的溶出過程往往成為吸收的限速過程。藥物的粒徑降低時其比表面積增大,藥物與介質的有效接觸面積增加,將提高藥物的溶出度和溶出速度,因此降低粒徑是提高難溶性藥物生物利用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灰黃霉素是一種溶解度很小的藥物,超微粉化與一般微粉化的灰黃霉素制劑相比較治療真菌感染,其血藥濃度高且用藥劑量小。
1.2 減小粒度增強療效
臨床上,藥物不論以何種形式給藥,藥物粒徑的大小都會影響藥物從劑型中的釋放,進而影響到療效。在改善藥物崩解和溶出的同時,藥物的吸收增加,生物利用度和療效均可得到較好的提高。對氣霧劑而言,霧化后藥物粒子的大小是藥效的主要決定因素。氣霧劑混懸液中粒徑在微米以上的粒子存在時限很短,無法達到有效的局部治療效果;但若粒子太小則不能沉積于呼吸道,易于通過呼氣排出。所以一般認為,起局部作用的氣霧劑粒子范圍以3~10微米為宜;欲發揮全身作用,則粒子宜在1~45微米。國外學者研究了3種不同粒度的雙香豆素膠囊抑制正常凝血酶原的活性作用時間面積和血藥濃度-時間面積之間的關系,發現粒度、溶解速度與療效三者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即粒度小,溶解速度快,療效好。
2 藥物制劑在現代醫藥生產應用
2.1 快速起效給藥系統
針對突發性疾病的治療,注射給藥是其臨床首選方案,但對處理遠離醫療機構的突發性病例無能為力,因此,研制具有快速起效、攜帶方便的藥物制劑及劑型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口腔、鼻腔和肺部給藥系統為研究熱點。藥物經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可避免胃腸道和肝臟“首過效應”,具有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等特點。速崩和速溶技術是速釋型口腔給藥系統的主要技術。速崩和速溶技術系利用處方中組分的水快速膨脹和溶解特性,使固體制劑快速崩解和溶解,并促使藥物快速釋放和吸收,達到快速起效之目的。藥物經肺部(吸收總面積大)給藥的起效速度可與靜脈注射相當,其傳統劑型是氣霧劑。干粉吸入劑是近年來肺部給藥系統的研究“熱點”,該制劑不僅革除了氟利昂等拋射劑,且攜帶和使用更方便,其關鍵技術是有效控制藥物粒徑(適合肺部給藥的微粒粒徑約為5μm)和優化吸入裝置。藥物經鼻腔粘膜眾多的細微絨毛表面和毛細血管迅速吸收入血,可避免胃腸道和肝臟“首過效應”,具有快速起效特征。
2.2 靶向給藥系統
根據靶向制劑基本定義和發展歷程,結合臨床給藥途徑可大體分為三大類(見表5),介入療法是第一類制劑的新發展,微粒注射靶向是目前靶向技術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微粒靶向修飾技術實現了主動靶向給藥系統。
2.2.1 脂質體
脂質體是最早用于靶向給藥的載體,因其生物相容性好,載藥及靶向效果明確,長期活躍在靶向制劑研究領域。與其他載藥系統相比,脂質體所具有的結構可修飾性使開發具有特殊功能的載藥系統如靶敏感脂質體、隱形脂質體、免疫脂質體成為可能。脂質體的粒徑一般在幾十納米到幾十微米之間, 納米尺度的脂質體具有很高的穩定性。
2.2.2 微乳
微乳作為一種新型的藥物載體在近年來成為研究熱點之一,近年各方面報道逐漸增多。微乳由油、水、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4部分組成,是一種粒徑在10~100nm之間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種液體中形成的各向同性熱力學穩定膠體分散系統。體系中表面活性劑的量一般>10%。微乳液中同時存在水相和油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既能溶解非極性的疏水性藥物,又能溶解極性的親水性藥物。根據油相和水相及乳化劑的性質和配比的不同,分別能形成油包水(W/O)和水包油(O/W)兩種微乳液形式。因此,微乳作為納米給藥系統,可以增加難溶性藥物的溶解度,提高水溶性藥物的穩定性,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時使藥物具有緩釋功能,降低藥物的毒性。微乳的制備理論上不需要外力做功,即使在實際制備中也只需施加適當的外力即可,從而避免了高速攪拌、高剪切及高溫等劇烈的條件,可有效地防止不耐高溫的藥物等的降解,并適合于工業化的制備。
2.3 分子包合技術
分子包合技術主要指的是環糊精包合技術。環糊精的結構為內徑016~110nm環狀中空的內疏水外親水的圓筒狀分子。形狀和大小適合的親脂性分子或基團能進入空腔,通過弱相互作用力形成超分子包合物。這種超分子包合物一方面可改善藥物的多種理化性質和提高藥物的生物活性,如增加藥物的水溶性和穩定性、提高靶向性、促進透膜吸收、減少不良反應和刺激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等,另一方面環糊精分子使藥物處于納米級的分散狀態,擴大了藥物的吸收面積,并且具有緩釋的效果。許多從中藥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為疏水性物質,環糊精分子的內疏水外親水結構可顯著地增加這些物質的溶解度。
結束語
傳統的中藥生產工藝在幾十年來已有了較大的進步,在更先進的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提出了一條全新的中藥的生產工藝。其目的是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的中藥的優勢特色相結合,開發出能夠進人國際市場的現代中藥產品來。
參考文獻
[1]田恒康.中藥新藥研制中藥學方面應注意的一些問題[J].中草藥,1998,11.
[2]盛勇,劉彩兵,涂銘旌.超微粉碎技術在中藥生產現代化中的應用優勢及展望[J].中國粉體技術,2003,3.
[3]嚴令耕.從中藥的發現過程探討中藥新藥的評審機制[J].時珍國醫國藥,2004,4.
[4]李居林,段育華,萊萌,周金鳳,譚冬雪.淺談中藥十八反實驗與劑型的關系[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