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長沙市省府周邊區域自行車道優化,探討了自行車道對道路行車影響。
關鍵詞:自行車道優化;道路行車;影響
大量機動車出行帶來的污染、擁堵問題使得綠色出行成為近年來越來越提倡的出行方式。公交、地鐵能解決長距離的出行需求,但站點設置畢竟無法照顧到所有的小區、單位。自行車、電動車的出行方式能很好解決最后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很多城市道路在建設之初未考慮獨立的自行車道設計,由此產生了對城市道路的自行車道優化問題。自行車與機動車共享路權,必然會對原來的機動車交通產生影響,本文從分析自行車道改造方式作為切入點,分析自行車道改造后對道路通行能力和行車習慣的影響,提出不同道路條件適合的改造方式與相關交通管理建議。
1 自行車道設置的主要方式
對城市道路的自行車道優化主要包括硬件改造和管理優化兩個方面。硬件改造主要是對現有的道路橫斷面進行改造,以分離自行車的行車空間;管理優化主要是在橫斷面改造的基礎上,對交叉口信號控制方式、交通管理措施的優化。
綜合目前城市道路橫斷面的設計情況,以長沙市省府片區為例,自行車道的設計對道路橫斷面的改造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原有的自行車道或者非機動車道設置隔離護欄;
(2)壓縮機動車道寬度,設置自行車道并設置護欄;
(3)取消路側停車位,改造為自行車道;
(4)將1條機動車道直接改造成為非機動車道,并設置機非隔離護欄;
(5)利用人行道或者現有綠道設置自行車道。
2 對道路通行能力的影響分析
由改造方式可以看出,優化自行車道對道路行車的影響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對道路設計通行能力的影響,二是對行車感受的影響。
設置自行車道對于道路行車的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對橫斷面的改造產生的道路設計通行能力的變化。
以上幾種方式中,利用人行道或者現有綠道的方法對道路機動車的通行能力不會造成影響;第一種方式在原有的非機動車道設置隔離護欄的方式,由于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采取隔離措施,對于機動車通行能力將產生有利影響;壓縮機動車道寬度以及縮減機動車道數量的方法,對機動車道通行能力的影響將視壓縮后車道的寬度以及該道路原有的通行能力大小決定。
《道路通行能力手冊》中路段設計通行能力計算公式為:
Na=N0*γ*η* C* n' (2.1)
式中:Na-單向路線設計通行能力;N0-一條車道的理論通行能力;γ-自行車影響修正系數;η-車道寬度影響修正系數;C-交叉口修正系數;n'-車道數修正系數。
根據以上的計算公式可知,在道路等級不變的情況下,道路的設計通行能力主要受到行車道寬度、車道數以及自行車道設置的情況的影響;交叉口的距離在同一條道路上面是保持不變的。
以芙蓉路為例,自行車道設置于輔道,在原有的非機動車道加設隔離護欄,寬度約為0.5米。調整后輔道仍為雙向兩車道,交叉口處拓寬為三個車道,自行車道與右轉車道共用,不再設置隔離護欄。此方法對自行車道的改造主要對輔道的臨時停靠(主要是公交車)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可采取在公交車站范圍內打斷隔離護欄的方式來解決。由于未改變道路的斷面形式,因此對于道路的設計通行能力造成的影響可以忽略。
對于路幅較小的道路,通過調整橫斷面的方式分離出一條自行車道,對其行車造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以宜春路為例,路幅寬度26m,設置自行車道之前為雙向四車道,車道寬度為4m,未考慮非機動車道??紤]設置自行車道后,將原有的單向兩個4m車道壓縮為3.25m,自行車道寬度1.5m,并設置了隔離護欄。壓縮車道寬度,車道寬度影響修正系數由110%變成85%,但增設機非隔離,自行車影響修正系數由0.8變成1??紤]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路段的通行能力減小了3%。
壓縮車道數對于道路通行能力的影響較大,車道數修正數兩車道1.8-1.89;三車道2.57-2.6,由此可得出單向有兩個車道變為一個車道,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通行能力將減少約40%。
而采取取消路側停車的方式設置自行車道,將原有的非機動車路權回歸,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但存在引導停車需求的問題。
3 互適性分析及相關建議
雖然推廣綠色低碳出行成為趨勢,但改造自行車道也應該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道路條件采取相應的改造措施,對于不適合分離路權給自行車的道路,也不應強行改造,避免造成更大的矛盾。如道路路幅寬度小,機動車交通量也較大,增設自行車道后機動車通行能力降低幅度過大,將造成道路的擁堵,這種情況則可考慮不在此道路分離出自行車路權,可采取引導、分流的措施。
道路條件好,且交通量不大的道路可采用壓縮車道寬度或者將一條機動車道改造成自行車道的方式;周邊無大型的公共場所的路段可考慮取消路側停車位的方式設置自行車道。根據長沙市省府片區自行車道改造后通行情況的調查,機非隔離護欄設置初期,存在車輛因行車習慣驟然改變而撞擊隔離護欄的現象,多數情況發生在原有非機動車道增設隔離護欄的路段。這是由于機動車長期習慣性占用非機動車道通行,非機動車道寬度較大,固有的行車習慣被改變造成的。針對這種情況,可在改造非機動車道路重新考慮自行車道寬度,若僅作為自行車道,寬度設置可考慮在1-1.5m,若為混合車道(自行車、電動車混行)則寬度考慮2.5-3m,同時及早設置警示標志,或采用防撞性能較好的隔離樁,夜間可考慮設置輪廓標。
設置機非隔離護欄的路段,若機動車路側停靠堵塞非機動車道的出入,造成非機動車采取繞行機動車道的方式通行,將產生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應考慮設置機動車臨時停靠的位置,并嚴格控制機動車停靠時間,可考慮設置電子警察抓拍等方式限制機動車路側???。
作者簡介:田競(1986-),女,長沙人,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