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見習記者 胡 婷 圖|游 宇
文物醫生
◇ 文|見習記者 胡 婷 圖|游 宇
三峽文物保護工程中出土了大批青銅器,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銹蝕、殘缺、變形、裂隙等病害。由于銹蝕加劇,有些青銅器上珍貴的銘文和紋飾已難以辨認。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修復師們擔起了為它們“治病療傷”,恢復舊貌,重新回到世人眼前的工作。這份工作的精細與繁復程度令人瞠目,修復師除了要有扎實過硬的技術,沉得住氣,更需要一股特殊的支撐力。
A large number of bronze wares have been excavated i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yet most of them are corroded, incomplete, deformed, and cracked in various degrees. Some rare inscription and ornamentation are almost illegible due to serious erosion. In Chongqing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 restorers work hard to repair these cultural relics. This meticulous and complicated restoration requires excellent techniques, patience, and even stamina.
34歲的凡小盼,是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部的一名文物修復師。17年前上大學時,她被調劑到文物保護專業,本打算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業,沒曾想,漸漸對文物修復事業傾了心,動了情。
她眼中,在博物館修文物不是上班、工作,而是探索未知,獲得歡喜與滿足,是將一片片殘缺、銹蝕的青銅碎片,步步“精心”地還原成器,重現古人的智慧之美。懷著簡單的初心,她交出了一份份成績單,入選了“重慶市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第二批青年拔尖人才,是我市文宣系統惟一獲此殊榮者。
開出最佳的“藥方”
Concrete Analysis of Speci fi c Relics
幾十年前,給文物“診病”需要文物修復者靠肉眼觀察,然后憑借豐富的工作經驗去判別“病因”。現在,在正式修復前,每件文物都會接受各種檢測,進行科學、系統的健康評估。



“人生病了去醫院會做檢查,我們就好比門診部,需要修復的文物先在我這里做檢查,看看它們什么樣的體質,生的什么病,再對癥下藥。”在凡小盼工作的文物保護部儀器室里,擺放著各種高科技檢測儀器,每天,她要思考等待修復的青銅器健康狀況如何,哪些部位發生了銹蝕,腐蝕的機理,從而決定用什么方法來修復,怎樣達到最少的干預,讓生了病的文物得到最好的保護。再研究一下,有哪些最新的修復保護方法。
她的桌上,擺放著各種待檢測的樣品,有粉末狀的銹蝕,有脫落的殘片。每一件等待修復的青銅器,都需要進行多種、多次檢測分析。“干這個工作,不能說‘差不多’就算了。比如這兩塊殘片,看上去狀況差不多,但很可能腐蝕的成因和程度是不一樣的,不能覺得‘差不多’就不測了。要做到細致的程度才行。”眼前的這些殘片,普通人幾乎看不出什么特別,而凡小盼眼中,它們仿佛是獨特的個體,各不相同。
“調劑”出的鉆研者
Happened to be a Researcher
“這些青銅殘片肉眼看著又舊又破,但一放到顯微鏡下,有時能看到意想不到的東西。如果有網狀紡織品的殘留痕跡,就可以猜到這件青銅器曾被紡織品包裹過。除銹蝕的時候,精美的鎏金紋飾會慢慢顯現,會很驚喜。”說起修復工作的樂趣,凡小盼一下子從嚴肅的學霸變成了少女。這是學生時代的她沒有預料到的。
2000年,凡小盼考入西北大學,被調劑到了文物保護專業。本科時,“只是例行公事,好好完成學業。”2004年,她以優異成績保送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專業。攻讀博士期間,她證明了中國最早的人工冶煉金屬“姜寨黃銅”為固體還原工藝所得,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冶金起源的“本土說”,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和評價。她第一次感受到了鉆研文物的樂趣,對文物修復專業有了熱情。
畢業后,她在重慶工作七年,對重慶三峽庫區出土青銅器的銹蝕產物開展了系統調研、分析和研究。她發現,三峽地區出土青銅器中含有磷氯鉛礦和磷銅礦等腐蝕產物,在已有的記載中很少看到。現在,她正在研究這些腐蝕產物與埋藏環境的關系,為這一地區出土青銅器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意見。






“以前對文物修復停留在學習的狀態。現在是一名文物修護者,多了份責任感,就會想好好做事情。當你想要好好做一件事的時候,投入了感情,就會覺得有意思,會有探索未知帶來的滿足感。如果只是來上班,當成普通的工作,就不會有樂趣。”凡小盼喜歡自己的工作。
一群人的步步“精心”
Soft Fire Makes Sweet Malt
一件青銅器文物的保護修復流程有很多步驟,除了凡小盼負責的實驗室檢測分析,還有清除有害銹、矯形、焊接,粘接、補配、做色等等環節。就連表面封護,照相、記錄,也一步都不能少,每一步都要投入用心,做到精細,否則文物就要受損。
凡小盼知道,與整體修復比起來,她的工作只是其中一步。出土文物的狀況復雜多樣,文物修復的鏈條,一環扣著一環。盡管有科技的介入,人的作用仍是最核心的。
很多大中型青銅器文物在地底下埋藏了上千年,出土時散落的青銅碎片銹成一堆,很多傳世的文物,殘損部位無法找到,“修復師們需要查閱很多資料,判定殘缺部分的形狀,做模具來補缺。補缺的部分正面要上色做舊,這樣就看不出修補的痕跡,但里面就不上色,展示明顯的區別。”凡小盼和同事們,就這樣讓文物在手中一點一點剝離,又拼上,有時得花上一整年,才能將一件青銅器恢復原貌。
“每次將一堆青銅殘片,復原成最接近它本來樣貌的時候,就特別有成就感。”凡小盼嘴角上揚,會心一笑。
Cultural Relics Restorer
Article | Hu Ting Pictures | You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