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遼寧·九哥
如此夜釣
文/圖 遼寧·九哥
大師們和菜鳥的區別就是善于判斷情況并及時做出調整。野釣正需要如此,一天的魚情很難在第二天或者第二周分毫不差地出現,所以我們在釣法上甚至對象魚上都要及時做出調整。我承認我這次夜釣大豐收純屬瞎貓碰上了死耗子,但前提是我改變了垂釣思路,那些空軍們和鯉魚的距離僅僅是30厘米而已。
夏天釣魚最愜意的當屬夜釣了,要是再有一點風,蚊子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樣的話就更加完美了。
夜釣,顧名思義就是夜間釣魚。有人把夜釣理解成僅僅是對白天釣魚的延續,從釣魚的角度上來說,我不反對這個觀點,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說,夜釣和白天釣魚是有很大區別的。
比如天黑以后,小魚們馬上就會消失無蹤,浮標安靜得叫人有些不適應,這時候你還會沿用白天的魚餌狀態嗎?很顯然這樣做是不合適的。不鬧小魚的時候,你可以把魚餌開成任何你想要的理想狀態。另外到了晚上,一些魚類的覓食行為會活躍起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鲇魚和嘎牙子。往水里打進去幾把拋竿,掛上葷餌,鈴響就有魚。野釣就應該這樣,什么魚咬鉤就釣什么,這樣你釣獲的魚種就會非常豐富,收獲量就更加可觀了。再者,夜間安靜,大魚會靠近岸邊活動,你遭遇大魚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圓夢,所以在線組上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些區別我可以張嘴就來,畢竟釣了這么多年,釣魚這點事兒都在心里呢!可是老江湖也會遇到新問題,釣魚這事兒總有一些情況叫人意想不到。
這不,某水庫的釣魚群這幾天被老板娘的圖片刷屏了,清一色2~4斤的鯉魚和3~5斤的草魚,這些可都是我的最愛。難擋各種上魚的誘惑,我連續去釣了兩次。
第一次,明知道這個水庫僅有幾處釣位出魚情況較好,但是為了肅靜,我還是坐在了沒人的地方,我想畢竟魚是活的,哪兒都溜達。當夜,我僅上了一條鯉魚,不過讓我意外的是鯽魚的情況不錯,我用一把魚竿、小鉤、細線,在不耽誤釣鯉魚的情況下竟然釣了幾十條2兩半的鯽魚。盡管我當夜的收獲幾乎在全水庫墊底兒,但是在生窩子里能有這樣的收獲,我還是挺滿意的。回來后我仔細分析了一下,釣鯉魚的時候竿子用長了,導致落點不準;后來釣椅又被風吹翻一次,再次架好后明顯偏離了老窩子,也就是說這一夜釣鯉魚的竿子一直沒有有效地抽出窩子來。如果窩子做成了應該會多釣些鯉魚。于是第二次我改用5.4米的魚竿、散餌,覺得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盆散餌打進去,我卻連一個魚口也沒看到,其他釣位上的情況也大抵如此。這個時候我已經感覺到情況不妙,唯一的補救措施就是改釣鯽魚,可是細線小鉤上陣以后,依舊沒口,而且曾經連口的鯽魚也消失無蹤。我繼續抽散餌,又打進去一盆魚餌,上魚的卻是別人——一個釣友用9.5米的長竿連著遭遇了幾次咬口,另外幾個坐在釣臺上用7.2米竿子的釣友也都相繼打破寂寞,我和同行釣友結結實實地空軍了。
這個水庫可真邪門,白天還都釣得喜氣洋洋,可是入夜后卻突然魚情低迷,這是怎么回事呢?雖然別人的上魚情況也不好,可是為什么魚情會低迷呢?從上魚的情況來看,竿子肯定用短了,但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因為雖然上魚的都是用的長竿,但是用長竿的卻并沒有都上魚,而且半夜走了一半人,所以竿子用短了并不是魚情低迷的主要原因。天氣方面,這次氣溫和上次幾乎一模一樣,沒有什么變化,只是頭一次夜釣的時候有三級風,第二次無風。原因可能就出在這一點上。風的作用可以使水庫溶氧增加,那么無風會導致水庫缺氧嗎?不會!因為水庫里的魚還沒有達到那么高的密度,同時東北的水庫即使在最熱的天氣里,最低氣壓也不會像魚塘一樣出現明顯的缺氧情況。缺氧這個因素幾乎不在考慮范圍之內,況且這個水庫的水質也不具備缺氧的條件。我反反復復把各種可能的因素又排查了一圈,還是沒想出個所以然。不過卻想起了老板娘的一句話,我第一次臨去的時候老板娘曾善意地提醒我:“最好白天來,晚上出魚沒有白天好。”這句話不禁又叫我聯想到了剛剛已經否定了的缺氧問題。想著想著這件事兒就逐漸理出頭緒來了。通常在釣魚人的意識里,起碼在我的潛意識里認為缺氧的表現就是魚絕食,再嚴重的就會出現魚浮頭。其實不然,也可能是水庫出現了低氧的情況,魚的覓食范圍、覓食積極性變得低下了。于是它們都躲在溫度較低的深水,把對氧的消耗降到最低,這時候它們并沒有嚴重的不適感,對送到嘴邊的食物不拒絕、不排斥,于是個別用長竿的釣魚人就有了收獲。這樣,種種現象似乎都可以合理解釋了,那么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這種情況下該怎么釣?這是一個普遍問題,全國各地在這個季節都面臨著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探究。
在無風的夜晚,1米以下的淺水溶氧量較高,但是水庫里,稍大的野生魚類在這里沒有安全感,不會在此逗留,只能釣釣小鯽魚,而釣小鯽魚我又不甘心,所以這個做法被我果斷否定了。用長竿配適當窩料散餌的釣法,在突出誘釣的前提下堅守釣位,應該不失為一個辦法,大多數人都這么干,但是這種辦法總給人一種守株待兔的感覺,起碼不夠主動,并且依然要面對長竿拋投不準的問題。接下來這個想法就有點突破常規的意識了,我想到釣離底或者半水乃至釣浮。雖然我們都知道草魚屬于中下層魚類,但是在水庫野釣,除了釣鰱鳙,幾乎沒人釣離底以上的水層,起碼我沒看到過。把餌料送到它嘴邊該不會拒絕吧?這個主意應該不錯,起碼相對于其他釣友獨辟蹊徑,不過這樣做的最大缺點是幾乎和鯉魚絕緣了。

釣餌為多種面餌和嫩玉米,既可以釣浮也可以釣底,這是做兩手準備,萬一釣浮失敗可以迅速切換至釣底模式,用最保守的方式垂釣,對草魚和鯉魚兼顧。另外,我還有一種釣餌作為秘密武器——水稗草。這種東西在水邊隨處可見,不用事先預備。草魚就喜歡吃草,這個特點眾所周知,可是我真的沒見過誰用草葉、草莖釣草魚的,只是聽南方釣友們說過而已,所以很值得一試。
從理論到實際再到心理,我可謂準備得十分充分。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出釣這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得水庫的垂釣環境和條件悉數改變了。我的信心不再爆棚,事已至此,我只好摸著石頭過河,硬著頭皮做實驗了,對此次垂釣的效果、結果的真實性,我都很懷疑。
到了水邊一看,我更加心灰意冷了——50余人垂釣,僅僅出水三五條魚,這足以說明大雨導致這里的魚集體停口了。
我按部就班地做好了準備工作,開始尋找水層,并不停地分析魚兒停口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雨水溫度低,叫魚感到不舒服,那么哪里的水溫高呢?當然是接近水表處,所以我搜索水層的順序由水皮逐漸向深水處轉移,釣餌就是新鮮的玉米粒。玉米粒的好處是不必頻繁地更換魚餌,不用擔心招來鰱鳙,并且我們的目標魚都喜歡。
水皮處的信號很多、很雜,很明顯是小白魚、小翹嘴在啄食,被這兩種小東西占據的水層有草魚的可能性不大,于是,我繼續下調30厘米試試。慢慢的接近了半水的位置,這是我認為希望最大的水層。草魚平時生活的區域就在半水偏下一點的位置,所以這個位置是搜索的重點。我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地拋投,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拋投變得越來越機械,本來就微乎其微的信心逐漸被消磨殆盡。不管做任何實驗,最怕的就是堅持不下去,在結果沒出來之前總是對自己心存懷疑,所以盡管已經沒了信心,但我知道我必須堅持下去,決不放棄,這一點至關重要,一旦半途而廢就什么也得不到了。比如今年最流行的散炮麻團釣法,效果非常好,可是有的人使用一小時不中魚就放棄了,總覺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對,沒有掌握精髓,白白浪費時間。其實那些散炮高手也都有同樣的經歷。只要堅持下去把窩子做成了,魚兒自然就來了。
不知不覺到了傍晚,一個沉穩的信號悄無聲息地出現了,浮標斜斜地向右下方沉沒。我的天,我就等著這個動作呢!我果斷提竿,水下傳來沉重的手感,那一瞬間,我的希望之火再次熊熊燃燒起來!有口就好!幾個來回后我卻驚訝地發現,這條魚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草魚,而是一條大鳊魚!又經歷了幾個回合的搏斗,這條足有3斤重的大鳊魚被我順利擒拿上岸。這個水庫對外開放三年了,從來沒聽人說過這里面有鳊魚,還是這么大個兒的,絕對是驚喜加奇跡。
趁著傍晚的清涼,我繼續揮竿,也就20分鐘左右,又是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信號出現,還是一條大鳊魚!
一直持續到天黑,我共收獲大鳊魚5條,大的3斤,小的也有2斤。這個消息轟動了整個水庫。水庫的老板滿臉的不相信:“不會吧?11年前我買魚苗向人家要了兩勺武昌(鳊魚)苗,那個時候還沒有小蝌蚪大,以為早被小翹嘴們吃光了呢,現在長這么大了?”

鳊魚這種魚類天黑后基本就不愛進食了,可是當時那種如同中了大獎的感覺一直強烈刺激著我,我興奮不已,根本停不下來,一直釣到接近半夜我才死心。雖然不釣鳊魚了,但是我也沒釣底,因為我還是認為暴雨過后,冷水會停留在水底層,所以魚不會到底,釣離底30厘米或許可以。
后半夜,滿水庫的夜明標蜿蜿蜒蜒伸到遠處,但是水邊基本沒人了。殘酷的魚情叫人忍不住打瞌睡。可我這邊,一斤半的小鯉魚卻時不時地給我錦上添花。
這次夜釣可以說釣得暢快淋漓。第二天,當第一縷曙光出現在地平線上時,我又開始釣半水,因為大鳊魚對我的誘惑力更大。可是這撥魚卻消失無蹤了,昨天的輝煌不再延續。

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我們無論是看視頻,還是看大師現場示范,他們到水邊都不是匆忙地下竿,首先都要了解一下各種信息,對魚情有了第一個判斷。然后根據這個判斷,選餌、選竿、選釣位、定線組……然后在施釣過程中,隨著一些新情況的出現,不斷做出調整,甚至徹底推翻第一判斷,按照自己的思路卷土重來。大師們和菜鳥的區別就是善于判斷情況并及時做出調整。野釣正需要如此,一天的魚情很難在第二天或者第二周分毫不差地出現,所以我們在釣法上甚至對象魚上都要及時做出調整。我承認我這次的豐收純屬瞎貓碰上了死耗子,但前提是我改變了垂釣思路,那些空軍們和鯉魚的距離僅僅是30厘米而已。
這次準備好的浮釣草魚的辦法,雖然沒能試釣成功,但是今后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我還是一定要試一試。盡管我的反射弧總是時不時地延長,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癥結,但是只要敢于變化,就比一成不變、循規蹈矩地釣魚要強。尤其是夏天,氣象條件變化快,魚情也變化無常,想要玩得過癮就必須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