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氣污染治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 王聆燕
依托聯盟平臺 助力煙氣治理產業發展
◎ 煙氣污染治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 王聆燕

煙氣污染治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立于2010年1月,是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指導下,由國內從事煙氣污染治理的高新技術環保企業、相關產品生產制造企業和相關技術研發的國家級研究機構及知名高校發起組建的技術創新組織。聯盟理事長單位是國家電投集團遠達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聯盟是科技部通過試點備案的唯一一家專注于大氣環保的聯盟,在每年的活躍度評價中成績均排在前列。聯盟致力于建設以環保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平臺,解決煙氣治理產業重大技術問題,加快先進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為國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支持和服務,提高我國煙氣治理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聯盟現有60家理事、成員單位,基本涵蓋了煙氣治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為加強管理,聯盟相繼制定完成了聯盟經費管理辦法、秘書處工作與人員管理制度、項目實施管理辦法、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大型設備管理規范等規章制度。同時,為充分發揮聯盟專家委員會的作用,聯盟逐步完善了專家委員會項目審議機制、報告審核機制、意見反饋機制等。通過聯盟秘書處專職化建設,秘書處有專職人員4人,理事長單位安排了專門辦公室作為聯盟秘書處的辦公場地。秘書處完善了定期工作制度、崗位責任制度等相應的規章制度,以網站、工作簡報為平臺,在行業內外宣傳聯盟。
聯盟每年都舉辦“煙氣污染治理技術與產業論壇”,組織產業界和學術界相關專家研討、交流煙氣污染治理技術,相關成果得到了科技部、環保部、發改委和工信部等部委領導的認可。聯盟承擔實施了國家863計劃“高效低成本燃煤電站煙氣SCR脫硝催化劑開發與示范”項目,實現了催化劑關鍵原材料的國產化,項目成果分別榮獲了2014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和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聯盟擁有豐富的培訓資源和經驗,可為國內外的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單位作大氣方面的業務培訓,了解學員所在地的相關技術需求,促進煙氣治理技術的合作交流,推動先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國際化。聯盟有國家環保部批準、國內唯一的“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減排核查核算培訓基地”,累計為來自國家環保部、各區域督察中心的超過1080位領導、環保主管提供了專業培訓。聯盟有國家科技部指定的“煙氣凈化技術國際培訓單位”,七年來共為東南亞、中東和東歐等21個國家的136名政府官員、電力系統技術管理人員提供了培訓。聯盟有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批準的“全國火電廠煙氣脫硫設備運行維護人員培訓基地”,為來自全國超過109個火電廠的2455名脫硫設備運行人員提供了專業培訓。
2016年12月,聯盟還與國家環保部共同舉辦了“大氣污染減排及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培訓班”,為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環保廳,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中石油、中石化、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國家電投、神華集團公司近300位領導、專家進行了培訓。今年9月6日,工業煙氣多污染協同控制技術國際培訓班在遠達環保正式開班,此次培訓為來自斯里蘭卡、印度、越南、菲律賓、伊朗、泰國、埃及、蘇丹、摩洛哥、坦桑尼亞等10個國家的20名學員提供專業技術培訓。
聯盟通過國家和地方重大項目的實施,全面總結項目的申報、合作開發、成果應用推廣等全過程的經驗與不足,為后續技術創新合作打下堅實基礎。通過不定期的學術研討與技術交流,匯集市場技術需求,以“企業提要求、合作搞創新”的模式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合作,內部實現優勢資源的共享共贏,提升聯盟整體技術創新效率。
聯盟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構建人才創新基地。不僅整合了聯盟內部資源,將聯盟成員現有的技術、設備、人才、信息等資源進行統計備案,還以此為基礎推動聯盟成員共建技術創新平臺、服務平臺、國家或地方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實體,依托這些創新實體,組織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層次人才加盟。聯盟內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發,聯合開展課題攻關,不僅為企業建立了復合型人才隊伍,也為高校培養了實踐型人才。
2016年,由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清華大學牽頭,遠達環保、中科院過程所等多家聯盟單位共同申請的煙氣多污染物控制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地點在江蘇省鹽城市,位于長江經濟帶上。實驗室未來將重點開展節能、減排、降耗等方面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以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生態、循環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工程實驗室將通過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交流,不斷培養具有良好發展潛質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和現代化管理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國家級科研創新團隊,為我國的煙氣多污染物控制領域提供人才支持。工程實驗室將按照“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進行管理,積極地向國內外開放,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將工程實驗室建成本學科領域內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為聯盟內單位的產學研合作提供了良好平臺,聯盟內成員單位可依托工程實驗室平臺共同進行研發技術合作以及行業人才的聯合培養。國家工程實驗室匯集了聯盟內優勢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優質資源,形成了覆蓋電力、鋼鐵、冶金、建材等不同行業的煙氣污染治理技術和產品研發基地。工程實驗室將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創新之路,強化需求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地位,建立以創新為動力、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確保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長期有效運行。工程實驗室的成果轉化主要表現在為企業提供關鍵技術攻關、為煙氣多污染協同控制領域提供相關的公共服務人才培養與培訓等。
聯盟雖然有效的整合了多方資源,作為平臺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但在運行期間也遇到了諸如聯盟為非法人社團組織、內部聯系與合作程度不夠等問題。
產業聯盟不是通過法律程序注冊的經濟實體,不具有法人資格,無獨立的銀行賬號,這使得產業聯盟在運行過程中可能無法解決非實體組織產生的一些問題,如成員單位的會費收取問題、在合作研發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等,可能導致產權的模糊,易產生糾紛。產業聯盟內部的信息、知識資源的整合度不夠,協同效應有待加強。我國目前產學研結合機制還不夠完善,存在校企雙方價值取向不一致等問題,雙方未能找到很好的結合點,宜在現有基礎上加強進一步的合作。
推動產業聯盟發展的建議:
1.進一步明確產業聯盟的法人主體地位,以便解決聯盟對成員單位的會費收取問題、在合作研發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等。
2. 建議形成互助互學機制,產業聯盟輪流坐莊,定期舉辦交流活動,加強聯盟間的交流學習,進一步推動聯盟發展。
3. 建議形成技術研發、產業需求交流機制,通過產業聯盟間交流,了解各自在技術研發、產業發展、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需求,借助聯盟間的力量共同開展協同創新,進一步促進聯盟間開展合作。
4. 建議形成協同創新謀劃機制,通過調研、規劃,各家聯盟把市場需要的共性技術、用戶有需求的關鍵技術,以項目立項形式上報。
5.建議加強對聯盟的政策引導,支持聯盟規范化發展。
6. 建議組織推廣示范聯盟的成功經驗,提出聯盟規范化建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