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欣宇
把理想種在角落里
文/楊欣宇

劉志偉從人群中走來,笑容親切可掬。單薄的身軀,疾馳的步伐,沒有過多的寒暄,“我12點還要接一個客人,只怕采訪的時間有點緊。”劉志偉一臉的歉意。
在黑龍江省工會干部學院提起“劉志偉”三個字,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稱贊這位來自行政管理科的劉師傅。
1996年,劉志偉從部隊復員后被分配到黑龍江省工會干部學院工作。這位初來乍到的毛頭小子,起初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普通的職場新人一樣,劉志偉也是從最簡單的工作做起——鋤草。當時學院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工用鐮刀清理。炎炎的盛夏時節,豆大的汗粒如雨傾注,劉志偉被曬得渾身脫皮,還要忍受灌木叢中各種蚊蟲叮咬的奇癢。工作的第一個月,就砍壞了7把鐮刀。
一年冬天,學院地溝供熱管道閥門爆裂,為不影響學院的正常供暖,劉志偉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二話沒說,只身鉆進了只有半米高的地溝管道。由于管道內空間狹小,劉志偉只能跪著修補不斷噴水的閥門。
然而,爆裂的閥門不斷噴涌出的水柱,直射進劉志偉的眼睛里、嘴里、鼻孔里,有幾次嗆得呼吸都困難,劉志偉里里外外全部濕透。兩個多小時的搶險修補,一直是跪著修理的姿勢,劉志偉爬出地溝時,雙腿全麻,根本無法站立。而室外零下十幾度的低溫,瞬間把劉志偉從里到外凍個透心涼,棉衣鞋子全都凍上了冰碴。
后勤事務多而雜,在劉志偉的心里,事情不分大小,只要他能干的,“責任”二字首先當頭。
2012年12月,一次鍋爐緊急搶修打破原本寧靜的夜晚。下午4時,剛剛下班到家的劉志偉,外衣還沒來得及脫,電話鈴就響了。學院鍋爐發生故障,影響到學院及家屬樓的供暖。
現場搶修工作一直進行到 22時 30分,劉志偉發現鍋爐缺少變速配件,可是這個時間商店都已關門了。顧不了那么多,碰碰運氣,實在不行挨個敲門,劉志偉心想。
劉志偉從哈南趕到道外已經23時,配件商店的大門緊鎖,劉志偉只好沿著道外區太古街一家一家地敲門。走了快1千米,終于有一家配件商店貼了聯系電話,劉志偉與店主取得了聯系買到了配件。
0時10分,來不及暖和暖和,劉志偉鉆進鍋爐繼續維修。凌晨2時多,維修工作結束,從鍋爐里出來的劉志偉,嘴里、鼻子里、耳朵里全是煤灰,漱口吐出來的水都是黑的。而此時,劉志偉才拿出妻子準備的餅干,墊吧了兩口。
劉志偉是大家眼中的“百事通”,學院樓梯扶手斷裂、LED顯示屏故障、下水管道疏通、網絡維修……劉志偉這位技術多面手,手手精通,面面俱到。大家總是欣喜地看到出現故障的設備及時恢復,而這位幕后的“多面手”的所做與所為卻都化作了默默無聞。
工作12年,只休息過3天
為保證學校各方面的正常運行,劉志偉隨時處于待命狀態,沒有休息,也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工作到現在已經12年了,這12年我只休過3天,唯一的3天假期。”說到這兒,劉志偉有些哽咽。
2009年,學院工程改造,劉志偉負責現場監督。早上5時出門,凌晨1時回家,而此時,也趕上了劉志偉的母親每日要去醫院透析。
劉志偉每天早上先去施工現場看一眼,然后再回家接母親去醫院。母親在醫院透析,劉志偉心里惦記著現場工作。母親知道劉志偉心里擔心工作,連連安慰他:“我這兒沒事,你回施工現場吧。學院改造是大事,你可得好好干。”
說到母親,劉志偉心里愧疚,那是母親生命的最后階段,他卻沒能時刻守護在老人身邊。8月,施工進入到收尾階段,也是最忙碌的時候,劉志偉依舊是醫院和學院兩邊奔波。月底,劉志偉的母親走完了生命的全程。他和學院請了3天的假,送母親最后一程。這3天假,是劉志偉工作迄今為止唯一一次休假。
12年的風雨兼程,學院里的邊邊角角灑滿了劉志偉的汗水。劉志偉對自己工作的描述只是“平常事”,而他的理想就是把這些小事做好,保證學院每日的正常運作。播種下一點一滴的“平常事”,用真心與執著澆灌,收獲的便是一段非凡的人生旅途。